种子、耕地都是关乎"吃饭"的问题。今年疫情肆虐,给全球农业都造成了很大困难,很多国家甚至暂停了农产品出口,更让中国看到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

农作物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的最上游,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么,我们是否有被"洋种子"卡住脖子的风险呢?
目前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大豆种子基本是国产,小麦种子国产率也很高,玉米、土豆种子部分靠进口,但蔬菜对"洋种子"的依赖度较高。
有调查显示,"洋种子"已经控制了中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在山东寿光,"洋种子"占据了寿光35%的份额,在高端品种中甚至形成垄断。
所以说,国家明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很有深意。实际上,中国农业想不受人制约,必须要有创新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全社会都在动员,很多企业都在助力中国农业的智慧化进程。比如前段时间,华为就在山东淄博利用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农作物的生长因素被准确的记录,再通过无人机、自动化机械等进行智能操作。
中国的无人机巨头大疆、极飞,也都推出了成熟的无人机植保产品,在地块测量、喷施有机肥料、农药和飞行播种等方面大展身手。极飞还建立了喷洒系统、操作后台、专属药剂产品等一系列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
农货卖得很火的拼多多,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搞了个"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请全球青年科学家用人工智能种草莓。如今大赛落幕,AI组的平均值高于传统农人组196.32%;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农人75.51%。
此外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上,拼多多更是联合多方机构尝试新思路。最近,拼多多更是携手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了大型直播活动,带动贵州酸辣粉、甘肃蒲公英根茶、青藏高原花蜜等地方扶贫特色农产品实现超过三位数的销售增长。
其实无论是种子研发、无人机植保还是无人农场、农村电商,归根结底都是用新科技、新技术来发展农业,让中国农业在产、销等各方面形成现代化。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无论何时,农业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