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的万亩盐水石榴迎来成熟季。沿娜姑镇石榴产业大道前行,只见运果车辆来回穿梭,人群熙熙攘攘,大道两旁的石榴园里,火红的石榴缀满枝头,前来观光采购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幅特殊之年的丰收图景徐徐展开。
“今年石榴产量减少了,但是价格还不错,像这种果一般都是八九块钱一斤。”娜姑镇牛泥塘村委会十四组村民李佳会拿着刚才采摘下来的石榴介绍道,“我们盐水的石榴皮薄汁多、籽大味甜,来这里买果的人都很喜欢。”
李佳会家原来在昆明务工,三四年前决定回老家种植石榴。“我家在这些大户的带动下也种了10多亩,今年卖了一个星期左右,收入2万多元,效益不错,家里盖起了两层半的小平房,还买了车子,日子红火着勒。”李佳会高兴地说道。
(粒大味甜的盐水石榴。尹永权摄)
娜姑镇童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大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他家种了422亩软籽石榴,今年预计产量120吨左右,预计总收入可达180万元。看着满树的红果果,刘大能喜笑颜开。石榴产业已成为娜姑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娜姑镇石榴种植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镇盐水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5万亩,产量4.6万吨,产值6亿元,带动了1.9万群众摆脱贫困,成了当地群众的“脱贫果”“致富果”。
今年受极端天气影响,盐水石榴产量较往年有所减产。会泽县水果工作站站长刘德能说,“针对年初的‘倒春寒’,我们农业技术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保花保果,目前效果明显。”
(色泽鲜艳的盐水石榴。尹永权摄)
在梦之榴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石榴分拣中心,80余名工人正忙着初选、分级、打包,仓库内成箱打包好的石榴准备启程外运。负责人雷智淞介绍,他们除了销售自己合作社的石榴,还帮助附近村民代销,务工群众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加班按照每小时15元计算。
“一周以前,每天平均发货1000至2000件。现在每天都有3000至5000件通过顺丰、申通、邮政快递发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客户反馈都很好。”雷智淞说。
石榴搭上电商快车,注定“榴”光溢彩。娜姑镇牛泥塘洪旭家庭农场开通了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童盟、书勇、梦之榴等合作社也走上了快递发货,线上线下同步开辟销售渠道,让所有石榴都是原产地直供。
截至目前,娜姑镇已建成1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64家网店,培育12名营销经纪人,与拼多多、京东、淘宝等6个电商平台,亚果会、万果联、上海佳农等30余家水果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与消费市场的紧密对接。
(硕果累累。尹永权摄)
盐水石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娜姑镇在种苗选育、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石榴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全力推进盐水石榴全程标准化种植。
今年,会泽县还大力实施石榴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程,以石榴协会为平台,按照企业(合作社、大户)申请-协会审核-市场监管的办法,向企业(合作社、大户)发放农产品地理标志。“这将更好地保护会泽盐水石榴声誉,促进品牌化发展。”刘德能表示。
“过去就是单纯种石榴、卖石榴。”娜姑镇盐水村党总支书记王安坤说,“如今,我们把石榴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连续举办了3届石榴文化节,吸引大批游客、消费者参与互动,提高了盐水石榴的知名度,也激发了文化旅游消费,向外界展示了会泽盐水形象。”
(硕果累累。尹永权摄)
“这些天每天都有20多桌客人。”正在忙着切菜、配菜、炒菜的餐馆老板田有陆说,随着石榴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批“乡村园”“农家乐”也悄然兴起,深受游客青睐。
娜姑镇党委书记林智文介绍,近年来,娜姑镇抓住云南省委办公厅挂钩帮扶机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3.45亿元建设灌溉渠、蓄水池、产业路等基础设施,争取带贫奖补资金扶持经营主体,聘请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开展“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为石榴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开金方,助力会泽盐水石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硕果累累。尹永权摄)
“下一步,娜姑镇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按照‘生态宜居、融合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娜姑石榴小镇’,让石榴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林智文说。(尹永权 陈明兴 王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