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在我国正式实施以来,大片沙化、石化耕地、生态脆弱区域、江河湖泊的源头沿岸坡耕地得以植树种草复绿,为修复改善生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了持续稳定的资金补贴,从当初的8年,延长补助8年,累计持续补贴了16年。至2017年开始,这些补贴政策陆续到期,下一步,这些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退耕还林之初拟定的"退的下、还的上、稳得住"的既定目标呢?
退耕还林划转公益林管理是大势所趋
一、退耕还林的林种定义就是防护林
可能有一部分农户只是关心退耕还林补贴标准比较高,而忽略了退耕还林的林种界定,在已经核发林权证的农户可以发现,退耕还林的林种一栏,填写的是"防护林",这是退耕还林之初就确定的原则,在退耕还林申请书、退耕还林合同上都有体现,退耕还林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复改善生态而营造的生态防护林,不以生产木材,发展经济为目的,因此,在造林之初,就应该有区划界定为生态防护林的心理准备。
二、退耕还林要想"稳得住"必须划转公益林管理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使用的都是耕地,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国家也一直致力于退耕还林以后,农户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一些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实行了生态移民安置,对其他退耕还林农户实行了长达16年的补贴,目的就是解决退耕还林农户逐渐摆脱对退耕耕地收益的依赖,为退耕还林"稳得住"打好基础。
退耕还林划转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补助标准的大幅缩水可能会令部分退耕农户难以接受
习惯了退耕还林补贴的农户,在补贴到期的突然"断奶"肯定存在不适应,在基层能感受到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贴的关心程度,从2018年到目前,收到很多退耕农户的来人、来电咨询,了解退耕还林补贴怎么取消了,以及退耕还林到期后的政策。
目前基层林业站已经在操作逐步将退耕还林划转公益林,但公益林的补贴标准各地不一,以安徽为例,退耕还林后8年补贴为每亩每年125元,公益林补贴仅为每亩每年14.75元,每亩每年111.25元的巨大落差,肯定会使一部分农户难以接受。
二、极少数区位重要的退耕还林划转公益林管理存在隐患
此外内陆省份很多退耕还林并非高山、远山、生态脆弱区,而是位于村庄、集镇、公路沿线,很多这样的区域都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对象,粗放的一律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管理,今后的开发利用将会受到限制。本地就有一处高速公路,因为公益林"受阻",不能及时修建,一拖就是数载,这种"一刀切"式的区划界定存在一定的隐患。
三、加大政策宣传和适度项目补偿是"稳得住"的关键
针对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退耕还林划归公益林管理是大势所趋,但不可"一刀切"式的区划界定,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政策宣传,让退耕还林农户知晓相应规定,理解和接受国家政策,并对到期退耕还林划转公益林以后,通过抚育管理、封育补植等项目相结合,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适度提高退耕还林农户的收益,真正实现退耕还林"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