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郑惊鸿
“如何能让引进的中国技术和品种尽快落地并让更多农户应用,如何能让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农户都能得到培训,如何能根据农户需要开发新技术,让农民跟上世界农业发展步伐。”在采访中,中莫农业示范中心莫方主任OtiliaTamele(奥蒂利娅·塔梅莱)一再表示,这是示范中心工作重点,也是中国在与莫桑比克合作交流中深耕厚植、加快培育的着力点。
万宝产业园内的稻谷烘干塔。
引进龙头企业,以现代化全产业链带动农民
为让示范中心试验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真正落地,2011年7月,中莫示范中心在移交莫方之时,就着手引进湖北万宝粮油来开发生产,目的是通过大型企业带动,让莫桑比克农民学会技术并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受益。
大米生产线一角,变身产业工人莫桑村民,
根据中莫双方协议规划,莫桑比克在全国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加扎省赛赛市和索法拉省贝拉市配套2万公顷土地,象征性地以每公顷1美元的价格让中国万宝公司租赁使用50年,到期后可以延长到99年。条文约定开垦的土地必须要拿出10%的面积交由当地农民耕种,带动农民发展水稻生产。
万宝10万吨绿色粮库一角。
莫桑比克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3.8摄氏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万宝项目总农艺师邵家运形象地说,分布在林波波河两侧的土地,集纳了我国海南、汉江和东北的优势,黑土沉积3米以上,是东北的3倍。其实万宝项目前身是2008年湖北农垦与加扎省建立的友谊农场,2011年万宝粮油接管友谊农场,在原有4500亩基础上,规划建设了7万亩水稻种植基地,但农业项目投资是看不见的“无底洞”,特别是在恒古荒原上开发,其投入运营成本远超想象。中非基金项目经理刘宁川对记者说,2013年中非基金联合中葡基金共同出资入股万宝,本着责任使命,中非基金最终于2015年实现控股管理,目标是将项目建设扩大到20万亩,建设集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链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并委托熟悉非洲运作的中铁二十局管理这个中国在非洲合作开发的最大水稻种植基地。
Annafeiernanduo(安娜费尔南多夫人)合同11个孩子。
在中莫两国政府高度关注下,中非基金持续投入资金,理顺了管理体制,秉承“真、实、亲、诚”理念,盘活了万宝项目。万宝项目执行总经理胡计高介绍,除中国外,巴西、印度、美国、葡萄牙等国也都以不同方式帮助莫桑比克发展农业,在仔细分析世界各国援莫教训后,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商业化运营与合作种植相结合的模式,继续完成了10万亩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国内经验丰富的种植团队,引进中国先进技术和农机设备,完善配套的种植技术和设施,开展现代水稻全产业一体化生产,提升了农业产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实现了项目平衡发展。同时,通过地方政府灌区管委会,积极引导、培训合作种植的当地农户,传授其先进种植技术,推动技术本地化,“目标是尽快让合作农户,学成回去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水稻”。
Annafeiernanduo(安娜费尔南多夫人新盖的小房子。
中国模式效果非常好,种一公顷水稻就能达到普通工人收入
走进万宝农业园,原来的荒草地早已变身为万顷良田。园内日处理稻谷225吨(约产大米145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配套的8座10万吨现代化仓库和日烘干100吨的稻谷烘干塔也都已经建成,可以大大提高米的出产率及品质。30名当地农民变身为园区的管理者和加工厂技术工人。“这些项目在莫桑比克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顶天立地头一份,今年引进的4台无人机植保防控设备,也已经到货。”胡计高介绍,园区在2017-2018年种植季,种植3.2万亩,合作农户500户,收割1.35万吨稻谷入库;在2018-2019年种植季,种植面积达3.6万亩,合作农户450户,收割稻谷1.7万吨,其中农户合作种植面积1万亩,平均亩产464公斤,实现了“种植面积、平均亩产、受益农户”三个历史新高。农户Neison.D.Manjate(内松·曼贾特)今年创下了合作农户种植纪录,一季亩产达到689公斤,种植4公顷平均每公顷达到了10.33吨,已与中国农民种植水平相当。在灌区管委会见证下,扣除自留300公斤大米、前期各项基础生产费用,内松·曼贾特从万宝拿到了276820莫币(相当于人民币2.8万元)收益。见证了万宝开发全程的灌区管委会主席ArmandoM.Ussiv?ane(阿曼多·乌西瓦内)博士评价:“从2008年开始,中莫双方不断探索共赢的合作方式。像万宝这样全产业链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求快,而是慢慢地扩大规模,农户跟着学,产量提高很快,效果非常好。今年已有全国其他省市80多人来万宝培训学习。”
在莫桑比克农业部,Fredson Patria(弗雷德松·帕特里亚)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援建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神器”——在非洲53个国家率先建立了全国农情遥感监测系统。
在新博亚宁(Shinboyanin)区域,许多村民因为加入万宝种植水稻,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生活,成为水稻种植的积极传播者。45岁的Annafeiernanduo(安娜费尔南多夫人)告诉记者,她膝下有11个孩子,因为丈夫前几年不幸早逝,全家18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靠她种着玉米勉强过活。2015年,社区负责人告诉她,到中国万宝种水稻就有稳定的现金收入。从来也没有种过水稻的安娜费尔南多夫人,忐忑不安地参加了万宝培训,在2015-2016年种植季领种了1公顷水稻。“种水稻比起先前种玉米复杂一些,但有万宝技术员教,一切都不用担心。”她说,每天从早上5点到9点准时到负责的农田工作,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怎么做,跟着技术员做就可以,总共就4个月,水稻丰收了,也是万宝统一机器收割,生产的稻谷卖给万宝,扣除各种费用,拿回了3万多莫币(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以及75公斤大米。那一天全家第一次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更高兴的是孩子们又可以重新走进学校上学了。第二年,她申请种2公顷水稻一直到现在。今年用种水稻挣来的钱,给孩子盖了两小栋新房子,安娜费尔南多夫人指了指靠马路边的房子说,今年还开了小卖部。“感谢万宝,让我学会了种水稻,改变了我家的生活。”她说,自己最大的儿子30岁,目前在赛赛城里给中国公司做事,稍微大点的孩子对种水稻也开始感兴趣,学校放假时早起会跟着去学种水稻。
短短数年,万宝项目全产业链机械化耕作,大幅提高了莫桑比克水稻种植、大米加工水平,从2012年开始指导40户农民,到目前合作种植的1500户农户学会种水稻,并带动更多农民开展水稻种植。内松·曼贾特说,熟练种植户只要种1公顷水稻,每年收益就可达到5000-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本地普通技术工人一年收入。自古撒下种子靠雨养天收的莫桑比克农民,变身成为懂农机、懂农技且收入丰厚的合作种植户。莫桑比克总统曾三次到万宝基地视察,称赞万宝出产的丝苗大米“好味道”。如今万宝出产的“好味道”品牌大米,因其绿色天然、品质新鲜,销售渐入佳境。在赛赛、马普托有4家直营店,各类经销商代理商有100多家,从去年9月到今年6月底,累计销售大米9000多吨,打开了南部非洲出口市场。
莫桑农民正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
中国遥感技术,让我们视野更广
比突飞猛进的水稻产量更令莫桑比克人兴奋的,是2017年底莫桑比克在全非洲53个国家中率先建立起了全国农情遥感监测系统,这是非洲国家首次应用中国“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在落成不久的莫桑比克农业和粮食安全部,负责项目运行的3位技术员与我们进行了座谈。FredsonPatria(弗雷德松·帕特里亚)开门见山说:“中国科学院的这套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太厉害了,就拿降雨来说,我们以前都是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统计、去计算,既繁琐又啰嗦还不一定准确。现在好了,只要在对应的公式内填入相关数据,15分钟之内就能把我们全国的所有数据测算出来。类似的公式这套系统还开发了很多,非常好用。”帕特里亚说,准确地了解农情信息对于国家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实时全面地了解作物长势,提高农情预警能力并及时地作出精准的政策调整和发布。
在中科院遥感所,主持“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的吴炳方教授告诉记者,2016年受世界银行邀请到莫桑比克旱情严重的南部做水监测。得知由于地域狭长、南北交通不便,哪个地方粮食丰收、歉收都无法及时获悉,也难以得到及时援助。考虑到我国“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对于非洲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免费提供,吴炳方教授当即建议世行提供10万美元援助莫方开展培训,就可以让莫桑比克建立起全国农情监测系统,如此也更符合联合国等三方南南合作框架协议关于非洲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吴炳方的建议很快被各方采纳。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9月间,中科院派员完成了对莫桑比克30个官员以及省市县镇村相关人员培训,协助莫方完成了在全国各省重要产业监测点布局。不到一年时间,莫桑比克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
FredsonPatria(弗雷德松·帕特里亚)从办公室拿出电脑,让记者见识了我国援建的这套神器的厉害之处:30公里范围内的农田清晰可见。“借助中国系统,我国建立了作物监测与预警制度,打通了从地块-村-镇-县-市-省-国家-全球的体系化全链条监测,满足从农户到政府决策部门对农情信息的透明差异化需求,可以依此为国家产业决策作出精准判断。”弗雷德松·帕特里亚说,如今通过这套系统,莫桑比克农业部可以精准地预测玉米等作物的产量,通过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在每天国家气象通报中,告知农民农业生产气候以及对应的策略、怎么合理灌溉用水,“中国技术改变了我们以往农情监测只能测雨量的窘况,让我们视野更广,做的事情更多。”
在马普托市,离总统府不远街区,有一条宽敞的用葡语写就的 “毛泽东大道”。
“现在莫桑比克的农情监测与我国的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对粮食生产形势摸透了,对发展中国家才有利。”吴炳方说,穷是因为掌握不到信息。像在莫桑比克,全天然的芒果树铺天盖地,但农民却没有收益,只能任其烂熟于地。根据莫桑比克农业部请求,中国正在帮助莫方做芒果监测,看看到底全国有多少棵芒果树,以便测产,让企业准确地根据上市时间收购。吴炳方自信地说:“可以根据需求使用系统,这就是我们技术的独特魅力。”
数十年来,为了莫桑比克人民的福祉,中国真诚地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无私地转移、传授给莫桑比克,培养了一支队伍,提高了当地生产技术水平,带给莫桑比克农民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普遍欢迎,为解决莫桑比克粮食安全问题探出了新路径。出产的大米被莫桑比克纽西总统赞誉为“莫桑比克的大米”。而莫方与中科院合作,以世界最新的遥感技术运用于水稻、芒果等农业产业和水资源合理应用中,让“共同制定和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铿锵诺言再次率先在中莫农业合作中成为现实。
走在莫桑比克城乡,看见中国人,一声声中文“你好”问候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十年来中国对莫援助和合作带来的真切之情。在马普托市,离总统府不远的街区,在梧桐树掩映下,有一条宽敞的、用葡语写就的“毛泽东大道”。随行的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莫桑比克项目负责人陆昕清介绍,1975年莫桑比克结束了500年葡萄牙的统治而宣告独立,第一时间就与中国建交,并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如今汉语言文学早已被列入莫桑比克各大学专业招生,而来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莫桑比克民众也越来越多。
援助、合作、交流,中国与莫桑比克,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