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12月11日10时25分讯(记者陈星李黎)3年前,舒秋兰辞去重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铜梁鱼龙村从零开始做电商,为村民搭起一座土货进城的 桥梁。
去年,在外跑运输的林光华回到兴发村办农家乐、种李树。看着效益增加,他又对村里的发展上了心,与村党支部成员一起,对“花果山”进行提档升级。
今年,本来在家种樱桃的吴先梅打起了林下养鸡的主意,填补了樱桃种植的“空档期”。吴先梅说,下一步还将扩大养殖,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增收……
昔日燕南飞,今朝燕归巢。这几年,重庆铜梁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群燕”,带着观念、技术、资金逐渐归来,乡村振兴在铜梁这片大地上遍地开花。
群燕归巢——
卖不掉到不愁销镇村干部成“快递员”
12月6日一大早,空气中还弥漫着油条、煎包的诱人香味,小林镇就开始热闹起来,前来赶场的人熙熙攘攘,集市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从鱼龙村、圣灯村、庆云村、华寿村等地赶来的村民,自发地带上土鸡、土鸭、蔬菜等农产品,在集市上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队伍旁,“晓霖捎客”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舒秋兰正忙着验货、称重、打包、装车。这些从村里走出来的农货即将搭车进城,继而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小林镇位于铜梁区西部,属于边远山乡,农村存在大量“小散弱”群体,农民家里的东西卖不出去,城里人吃不到农村土货。
2016年底,舒秋兰辞去重庆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作为本土人才在鱼龙村任职,在小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去年5月,“晓霖捎客”上线运行。
“村民种养规模小、散户收购物流成本高。”舒秋兰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个问题,小林镇的镇、村干部发展起“后备厢经济”,即采取网上下单、干部顺路送货的方式,为村民搭起一座土货进城的桥梁。
通过镇、村干部的后备厢,农户的大米、蔬菜、土鸡蛋、土鸡鸭等通过“接力”的形式运到城里,有效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问题。现在,“晓霖捎客”电商平台,每月交易额能达到十几万,切实让众多农民获益。
“我喂了6头猪,可以卖1万多块,除了本钱和其他花销,明年买小猪仔的钱也有了。”陈中文是小林镇庆云村的建卡贫困户,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电商,再也不愁销路了。
同“晓霖捎客”一样,今年五月份,在政府的支持下,石鱼镇3名本土人才一起合伙建起了犇途赢财电商平台,到目前为止,平台销售额已达180多万。电商平台辐射石鱼镇8个村和周边村镇,解决了农户产品销售难问题。
“本土人才回来做了农村老百姓做不成的事。”石鱼镇党委书记左春华说,在乡村精准脱贫工作中,本土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农产品卖不出去,现在完全不愁销。
归燕反哺——
空壳村变产业村农村具备“造血”功能
天空飘着丝丝小雨,在石鱼镇长乐村的一片花椒园里,左一帆正蹲在地头查看花椒的生长情况。
左一帆是石鱼镇长乐村人,之前一直在做石材生意,今年7月份,左一帆到长乐村流转70多亩土地,引进技术开始种植花椒。现在花椒已长到了五六十厘米,左一帆说,两年后,便可投产。
3年前,吴先梅从湖北回到双山镇建新村,种了八十几亩樱桃,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吴先梅又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番。
今年,吴先梅又打起了林下养殖的主意,养了300多只鸡,填补了樱桃种植的“空档期”。吴先梅说,效益好,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带动着周边村民一起养。
这些“归巢之燕”,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更是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去年年底,一直在外跑运输的林光华回到石鱼镇兴发村,盖起了新房,办起了农家乐。同时种了近200株李树,光是游客采摘李子一年能挣两三万元,林光华说,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年能挣10多万元。
看着收益增加,林光华对村里的发展上了心。今年采摘季过后,林光华等返乡人员与村党支部成员们一起,对村里“花果山”的提档升级进行完善。几个月下来,新的规划获得大伙的认可,6.8公里的田间便道修了起来,新的停车场建了起来,环山路的走向定了下来。今年,兴发村还被铜梁区列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随着返乡回流人员增多,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观念在铜梁落地生根。巴川街道的微循环流水养殖推广顺利;双山镇有机柠檬种植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赢;庆隆镇金源村水产养殖实现了低碳高效,污水处理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归燕”群体带来的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的推动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
群燕筑巢——
留不住到留下来铜梁多举措留住“老乡”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关键是人才,如何把握市场规律留住人才?铜梁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与铜梁区坚持“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结合、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结合”的思路不无关系。铜梁不仅是让燕归来,更要让燕留下来,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铜梁积极引导外出及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这项事业,盘活农村资源。
“我们不仅是让人才留下来,更要流得出去。”上述负责人说,现在,铜梁每个村至少有一名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的引进解决了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没有生力军的现状。对于有志于在农村成才、奉献基层的年轻人,铜梁还会给予他们成为后备干部的机会。
犇途赢财的负责人左沁灵便是一个例子,2013年,她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自由职业,2015年,她通过了铜梁本土人才招聘,任石鱼镇长乐村村主任助理。两年时间,左沁灵已经晋升为村干部。
为鼓励更多的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每年春节前后,铜梁还会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活动,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开展“就业创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再就业服务周”等招聘活动,还利用街道和村社区LED显示屏发布用工信息,留住“老乡”。记者了解到,对于回家的“老乡”,政府还会给予返乡就业补贴。
随着铜梁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返乡者能在熟悉的环境、亲和的乡风和良好的治理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安心留下来,返乡者从乡村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与在外打工的收益差距正逐步缩小。
多项举措并行下,目前,铜梁区到村里挂职的本土人才已有273人;通过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活动,今年铜梁已成功留下上万人;此外,铜梁还出台了“人才十条”,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回来,现在,铜梁已建成三个博士后工作站,三个院士工作站。
从燕南飞,到凤归巢。铜梁空壳村变产业村,“输血”变村民自己“造血”,乡村人气有了,生机有了,风景也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