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要情

旗下栏目:

上海农垦 深耕“殷实农场”做强绿色农业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发布时间:2018-12-03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举全市之力在这片滩涂上进行围垦造田,经过30年的努力先后在上海市郊、江苏大丰的沿江沿海的滩涂芦苇荡以及皖南的荒山野岭中“造出”了近100万亩土地。农垦人创造了可歌可泣、史诗般的业绩,孕育了农垦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围垦精神

        浩瀚的长江,成年累月地裹携着无数吨泥沙滚滚东下。由于受海水的顶托,江流入海时产生巨大的回流,有半数泥沙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区域沉淀淤积,形成众多的江心沙洲、河口沙岛和水下三角洲,并使江海边滩不断淤涨,孕育了丰富的滩涂资源。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上海解放初期治安人员安置、食品供给、知识青年教育等问题,上海市举全市之力在这片滩涂上进行围垦造田。打赤脚、喝咸水、睡茅屋,披星戴月垦荒开地,经过30年的努力,上海农垦先后在上海市郊、江苏大丰的沿江沿海的滩涂芦苇荡以及皖南的荒山野岭中“造出”了近100万亩土地。第一代农垦人创造了可歌可泣、史诗般的业绩,孕育了农垦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围垦精神和“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知青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新世纪,上海农垦于2006年组建了光明食品集团。经过多年的改革重组与发展,上海农垦已成为上海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随之,上海农垦针对客观情况再一次调整改革思路,提出了建设“殷实农场”“打造上海城市居民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成为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标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食品产业集团”新的奋斗目标与战略定位。

  走出农场,走向市场,走出“殷实农场”发展路径

  “我们的办社会职能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现在,农场的职工医院、学校、派出所都已移交到地方。”五四农场党委委员陈志贵说。

  多年来,作为上海市内首家农场的五四农场,在光明集团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走过了“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去社会职能”的改革之路后,正不断地“走出农场、走向市场”。

  关于农场的改革,陈志贵给记者讲了一个亲身体会的故事。陈志贵的妻子是一名中学老师。早些年,农场学校的教师工资每月只有1000元,而当地普通学校的教师工资早已达到了4000元。为此,陈志贵的妻子选择了“跳槽”。“当时农场的路都修不起,人才更是留不住了。”陈志贵说。

  因为产业较小,农场在发展过程中有过“负重前行”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直到2006年才有所好转。为了将办社会职能彻底剥离,五四农场采取资产跟着人员走的策略,为此还专门划出了1000亩地作为“嫁妆”。

  据介绍,在推进垦区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光明食品集团所属农场从地域分布角度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上海市域范围内的市郊农场,一块是上海市域以外的农场。2003年起,上海农垦开展社企分设,并在东海农场开展属地化试点。2005年全面启动市郊南片农场社会事务属地化移交工作,至2008年上海市郊农场政务全部实现属地化管理。

  “以前好比是带着‘脚镣’跳舞,只有把束缚解开了,企业才能轻松上阵闯市场。”陈志贵说。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五四农场目前资产和经营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都市现代农业、休闲生态旅游业和都市服务业”的全域产业融合新格局,即以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上海小木屋会务中心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和以上海滨海古园、上海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为代表的都市服务业。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五四农场已培育出上海市名牌产品“星辉”蔬菜、“九道菇”食用菌、“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和“方信包装”产品;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有“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星辉”牌蔬菜、“九道菇”牌食用菌,“心心”牌有机葡萄、“方信包装”、“滨海古园”和“火炬”牌建筑添加剂等。

  小木屋会务中心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五四农场“走出农场、走向市场”的一个缩影。“小木屋”成立于2005年,最初仅作为五四农场的招待所,只有几栋房屋作为餐厅和客房。随着农场改革步伐的调整,2008年小木屋会务中心开始对接市场,从农场招待所走向市场化经营。万事开头难,直到2011年之前,小木屋还只有64间客房、300个餐位,全年营收最高峰也仅有800多万元。

  近年来,小木屋没有放缓探索市场化经营的脚步。小木屋的干部员工彻底摈弃“等靠要”的机关招待所思维,进一步强化“主动觅食”的市场意识,提出“开门迎客、走出农场、融入市场”的理念,通过多种措施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型,为客户提供“满意+惊喜”的个性化服务。通过不断地市场拓展,以及不断地自我提升和突破,小木屋会务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如今已经成为在上海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集餐饮、住宿、会务、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1年至2017年,小木屋的客房数量从64间增加到178间,餐位从300多个增加到800多个,主业营收从800多万元到2017年的3200万元,翻了近4倍,企业员工的收入也翻了3倍多,实现了巨大的蜕变。

  “走出农场,走向市场”,五四人在初尝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农场虽然顶着“农”字,又有着国有的属性,但是如果只是比照农村集体经济或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办法,将会严重阻碍农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农场“走出农场”时,由于相关政策未能有效衔接,未能兼顾农场的历史沿革,使得农场原有的土地、厂房等诸多资源无法有效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甚至成为发展羁绊。尤其是农场“走向市场”时,完成了社会职能剥离之后,与属地政府在相关政策利益方面,成了博弈双方,农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受到新的制约。因而向域外、市外转移产业,似乎成为目前唯一能够选择的出路,农场将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将有可能严重制约“农场企业化”的改革步伐。

  “我们集团打造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殷实农场,正是对于这一可能出现的‘农场空心化’趋势的未雨绸缪之举,为农场在走向市场后,如何进一步立足农场、建设农场、发展农场,指明了方向。”陈志贵说:“这几年的改革实践,就是把农场的产业总量减下去,质量提升上来。”

  新的改革时期有新的发展任务。在农垦改革的攻坚之际,五四农场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五四农场地处杭州湾北岸,乡野气息浓郁,景观清新怡人,拥有丰富的生态休闲资源,位于南上海绿色生态廊道的核心,西靠海湾旅游区,东接临港奉贤园区,区位优势凸显。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 “建设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区”,打造“世界级的湾区农场”,愿景和机遇,同时鼓舞着五四农场全体干部职工的干劲与信心。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殷实农场建设谋篇布局步伐,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整合区域内现有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五四农场打造成集产业观光、生态游憩、休闲度假、餐宿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场,成为展示光明品牌形象的生态休闲地标性度假胜地。”陈志贵说。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盐碱地上打造循环农业综合体

  在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坐落着一个有着68年历史的国营农场。作为上海的一块“飞地”,这里是上海市域外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光明食品集团现代农业板块的主力军,也是上海市民的“米袋子” “菜篮子” “肉盘子”。这里就是地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的上海市上海农场。

  沼气发电产生的电能输送至各个猪场;把猪粪加工成有机肥滋养农作物;稻麦秸秆微贮发酵制作牛饲料;以米糠、麸皮、玉米芯等做基料,培育的金针菇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新的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生态环保压力的持续加大,上海农场探索形成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熟知。依托20万亩耕地,建立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猪粪水经产沼发电后无害化还田,并开发秸秆饲料、有机肥、食用菌等生态产业,构建集“种植、养殖、微生物”为一体的“三维”种养循环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化利用,绿色发展之路愈走愈宽。

  生猪养殖是上海农场的优势主导产业,生态循环产业链之间的能量相继就从这里开端。

  农场内,合理的建设布局,规范、有序的“三自动,一结合”的基础设施,即饲料管道自动饲喂;饮用水自动化供给;棚舍环境自动控制与调节;与“一亩地承载5头猪废弃物”的种植养殖结合模式,开展科学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年上市量达90余万头。

  沼气站和有机肥厂,是生态循环产业链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桥梁,实现了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污池中的粪水通过干湿分离后进入发酵池,成为沼气发电站的原料,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沼气发电,年产电力可达550万度,满足了养猪基地50%以上的电能需求。

  上海农场借鉴欧盟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将猪粪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变成天然的有机肥,于水稻生长季节通过还田管道进入灌溉渠,与灌溉水混合后进入水稻田,进行消纳与利用;而60%~70%的沼液则于二麦生长季节通过自行研制的沼液还田机械喷灌还田利用,每年每亩耕地沼液使用量为5~15吨。该方式在获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能够减少化学肥料投入15%以上。与此同时,干湿分离后的干猪粪与秸秆、菌渣等生产有机肥,年生产量1.6万吨。

  种植业是上海农场的基础产业,拥有种植面积20万亩,常年生产粮食18万吨,其中种子6万吨,大米7万吨。每年的“三夏”“三秋”,在收获沉甸甸的稻麦之后,大量的稻谷、玉米秸秆着实成为上农人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为了破解丰收的“烦恼”,上海农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验,通过引进和自主改造,实现了秸秆收集、打捆的机械化;将秸秆收集打捆后,销售至附近的发电厂;通过添加糖蜜等物质,并进行堆闷发酵实验,生产出了达到奶牛果腹标准并且具有良好口感的黄贮饲料。

  “我们现在年销售青贮饲料13万吨,黄贮饲料2.5万吨。农场每年产生12~15万吨的稻麦秸秆,现已经实现100%的资源化利用。”上海农场副场长贺泉告诉记者:“秸秆利用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秸秆直接机械化粉碎还田,到目前的‘秸秆粉碎还田+有机肥辅料+青贮黄贮饲料+生物燃料’四位一体综合利用模式,这与农场域内2.5万头奶牛场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系。”

  日产25吨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是上海农场生态循环农业的又一个展现。多年来,上海农场积极探索绿色生态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以来源于农场的米糠、麸皮及周边农户的玉米芯、棉籽壳等做基料,进行菌菇的工厂化培育和生产。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金针菇的下脚料菌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农场成功实验出把菌渣作为动物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再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菌渣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提高肥力,还能够节约肥料成本;将菌渣晒干或烘干作为生物质锅炉的燃料,可替代煤炭、石油等燃料;在菌渣中添加糖蜜和菌种后进行密封发酵生产微生物发酵饲料,实现了菌渣的饲料化利用。

  “这几年,为了做好循环农业这篇大文章,我们鼓励基层单位和一线员工创新创业。目前,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鳝、林下养蝉等一批创新试点项目纷纷落地,这些为进一步完善种养循环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贺泉说。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光明食品集团食品全产业链的起点,农场是光明食品集团的底板。自上海农垦正式启动“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殷实农场建设以来,努力践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的发展战略,切实提升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构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食品产业集团”夯实了现代农业基础。

责任编辑:牛震
0

最火资讯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