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要情

旗下栏目:

淅川:闯出水清民富高质量脱贫新路

来源: 河南日报 作者:孟向东 刁良梓 全宇 发布时间:2018-11-01
摘要:金秋时节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丹江湖上,只见波光潋滟,清澈见底,一泻千里,在天水相接的地方,湖水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相接,惊艳无比。 国家级贫困县淅川县,几十年来,都与贫穷紧紧联系在一起,保水护水的使命使淅川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但淅川县

        金秋时节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丹江湖上,只见波光潋滟,清澈见底,一泻千里,在天水相接的地方,湖水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相接,惊艳无比。

  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109项监测指标均为正常,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保护水质成为最大的政治。同时淅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几十年来,都与贫穷紧紧联系在一起,保水护水的使命使淅川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但淅川县却在脱贫攻坚中连连取得骄人成绩,到底为何?近日,记者到淅川一探究竟。

  1、打造“作战部”

  截至2015年年底,淅川县还有71592人的贫困人口,深度贫困村98个,其中14个村的贫困发生率超过50%,而贫困村退出标准要求贫困发生率低于2%。面对如此情势,如何谋划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成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年底,新上任只有几个月的县委书记卢捍卫轻车简从,踏遍淅川县的山山水水,调研后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但如何扶贫在广大扶贫干部心里还尚未清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卢捍卫召集县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共同研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题调研组,先到扶贫工作做得好的陕西汉中、商洛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调研组回来后,淅川县又召集县处级领导、县直单位和乡镇负责同志、村党支部书记等不同层次的人员代表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酝酿,调研组起草了淅川县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经县委常委会、县四大班子联席会研究通过后,确立了全县脱贫攻坚“路线图”。

  为了借鉴大移民工作经验,淅川在全市率先组建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从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80余人,全部与原单位脱钩,充实到指挥中心,重大决策部署由指挥中心统一研究,所有作战指令由指挥中心统一发出,真正将指挥中心打造成了脱贫攻坚的“参谋部”“作战部”。

  指挥机构有了,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以前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大多是副镇长,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越来越重、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全部升格为副书记或人大主席,又明确3至5名乡镇副职协抓扶贫工作,在乡镇专设脱贫攻坚办公室。按照“县建指挥中心、乡设专门机构、村配扶贫专干”的工作思路,逐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网络、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抓好“短中长”

  10月14日,在厚坡镇中淅富润鞋业扶贫车间里,大寨村的贫困户焦延霞正仔细查看着生产线上每一道工序,37岁的她没想到自己不仅能在家门口每月挣上2000元左右的工资,还当上了小组长。

  采访中,记者发现,淅川县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大都建起了扶贫车间,贫困户家门口成为“上班族”。截至目前,淅川县短中线扶贫产业基本实现四个全覆盖:规划发展小龙虾2万亩,确保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户均1亩虾;规划发展丹参2.5万亩,确保贫困户户均1亩中药材;发展光伏产业和生态助力贷,两项兜底产业保障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发展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大樱桃等林果业30余万亩,全县贫困户户均1亩林果。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打工“挣现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

  然而,在卢捍卫看来,淅川的扶贫产业要朝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恒业”方向持续发展。他说:“抓短‘吹糠见米’、抓中‘保证持续’,抓长打造‘恒业’,只有按照‘快见效、可持续’的要求,谋划、选择、发展产业,实现‘短中长’最佳优化,才能真正发挥产业扶贫的核心作用。”

  如何确保“短、中、长”三线产业快速壮大,淅川县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政策扶持。为解决贫困群众不敢发展产业和经营主体带贫积极性不高问题,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种植、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奖励办法,激发了全县57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资金支持。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新“党群扶贫+”小额信贷、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助力贷、落实扶贫到户增收补贴和县定奖补措施,保障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仅2017年全县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1.55亿元。三是技术支撑。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发展产业问题,依托林果和食用菌两个产业办公室,建立“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明白人队伍,把“技术明白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达到培养一人带动一户、培育一户带动一组、发展一组引领一村的效果。四是保险和上市。支持带贫主体购买农业保险,支持有实力、有规模的带贫企业上市,县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如何畅通销售渠道,消除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如何通盘考虑,让各乡镇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发展?淅川县在坚持“三化引领、三业并举”的基础上,又统筹考虑扶贫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着力在完善配套、拉长链条上下功夫,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实施电商扶贫。借助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进驻淅川开展合作,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让贫困群众搭上了互联网“致富快车”。二是发展冷储和加工。根据全县软籽石榴、杏李和香菇等产业分布情况,已在荆紫关镇、西簧乡、毛堂乡、金河镇、老城镇、滔河乡、盛湾镇和九重镇8个乡镇,启动建设投资2000万元总储量5000吨的12个冷储保鲜库,并与许昌中鲜冷链股份有限公司洽谈,拟投资5个亿建设冷链物流园。支持福森凉茶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本地的生态产品实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短线产业已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蔬菜2万亩、中药材9万亩,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线生态林果业已达30多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余个,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了水质保护、群众脱贫和企业获利“多赢”,发挥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真正为贫困群众打造出了脱贫致富的“恒业”。

  3、搬出新生活

  10月13日,记者走进淅川县毛堂乡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铭泽社区时,眼前顿时一亮:小区里的二层小楼整齐划一,绿化带郁郁葱葱……“想都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宽敞的房子,住进这么漂亮的小区!”58岁的罗桂华笑呵呵地说。

  今年38岁的程战玲,她的日子同样过得志得意满,两个孩子在镇上就近入学,丈夫在镇上打零工,程站玲则在社区的佳美伞业扶贫车间上班了,“门槛低,容易上手,一天干个七八个钟头,一年轻轻松松收入两三万元钱,还能照顾两个孩子上学。”程战玲喜笑颜开。

  而这一切的改变要从2017年年底说起,她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欢天喜地住进了二层小楼房,她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可在这之前,她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毛堂乡高沟村,虽同属于毛堂乡,但却处于深山区,交通落后、石漠化严重,一年到底连糊口都成难题。

  2017年12月31日,程战玲和毛堂乡深山区22个村的106户430名贫困人口搬迁到了铭泽社区。近年来,毛堂乡易地搬迁228户900人,他们都因为易地搬迁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

  截至2017年年底,淅川县共有3812户15147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扶贫住上了小区房。今年,将全面完成5129户19813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任务。环居在丹江口水库周边,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1800余户5000余名库区移民,还将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生态移民)搬迁。

  凡事谋则立,不谋则废。淅川县在谋划易地搬迁之初,就提出易地搬迁要统筹考虑产业配套问题,不能单打一地就搬迁抓搬迁,要与房地产去库存、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实现一举多赢。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告诉记者,对搬迁进城贫困人口实行“三不变、一自愿”。“三不变”,即原有耕地不变、林地权属不变、享受的惠农政策不变;“一自愿”即户口迁移自愿,搬迁进城半年后,愿意享受城市户口待遇的,即时办理户口迁移。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怎样让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才是关键。淅川县坚持产搬同步、以产促搬,因地制宜配套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确保每个安置点都有一套产业发展措施。为了确保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能就业、有产业,淅川在县城安置点依托县城工业园区,开展订单化、合同化培训,先后有420多名搬迁群众就近进企务工,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在乡镇安置点周边,建成香菇、软籽石榴、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30多个,带动贫困群众1500多人就业。同时,通过设置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近1万个,优先安排搬迁贫困户就业,让搬迁群众搬得暖心。淅川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做法,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4、奏响和鸣曲

  2019年淅川县将实现总体脱贫,但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路径窄,必须动员各方力量,构建大帮扶格局,同心同向,齐心协力,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淅川县研究出台了《定点扶贫考核评价办法》《行业扶贫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县领导联乡包村包户、县直单位定点驻村、党员干部联村包户扶贫制度。把脱贫攻坚纳入行业部门和驻村帮扶单位的年度考核,实行周督查、月观摩、季评比。每次评比的前三名介绍经验;连续两次居后三名者,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狠抓基础建设。对标贫困县摘帽需求,逐村逐项摸底,建立供需清单,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改造。截至目前,在水电路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修建县乡公路200余公里、通村公路430多公里,解决了6万多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200余项单项电网改造任务。特别是环库路、西十高速等重大支撑性交通项目全面开工,将彻底打破淅川的交通制约瓶颈。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依托省豫广网络,架设光缆2700多公里,基本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电视、村村通宽带”、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在危房改造上,县财政投入1.7亿余元,对7500余户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实施“八改一增”工程,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计划3年内投入1个亿,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重抓健康扶贫。创新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补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兜底救助“六道防线”,确保贫困户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县财政拿出500万元,建立特殊医疗救助基金,专门用于保障五保、低保贫困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大病患者,基金负担95%以上,个人看病基本不花钱。仅2017年,全县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的报销金额超过1000万元,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

  强化教育扶贫。近三年,教育投入连年超过7亿元,投资1亿元的思源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投用,投资10亿元的新一高、新五高建设顺利推进,对所有贫困村小学、基础设施和教育配套设施进行提升,累计补充中小学教师1400人,仅2017年招录教师809人,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2016年,淅川县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先后筹措资金40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588人,同时,该县又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确立南阳信息工程学校为“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基地,发放“雨露计划”资金110万元,使550余人掌握了实用技能。

  创新金融扶贫。创新推行“党群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贷款、产业助力贷,依托县农信社等几家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10.29亿元,惠及贫困户22253户71810余人。认真落实金融扶贫卢氏现场会精神,成立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15个金融扶贫乡镇服务站、490个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完善了三级金融扶贫网络,完成了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所有贫困户全部完成了信用评级。

  在做好行业扶贫的同时,淅川县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扶贫活动,截至目前,全县240家企业与275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5000万元,实施项目180余个,转移贫困人口就业2500余人,惠及贫困户2万余人,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中,淅川广大扶贫干部群众画好同心圆,求得脱贫攻坚成果最大公约数,闯出水清民富高质量脱贫新路。当清晨新一轮的朝阳从丹江湖的水平线上升起,淅川大地上的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易地搬迁的群众安居乐业,更多贫困群众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的普照下逐渐摆脱贫困奔向幸福新生活。

责任编辑:孟向东 刁良梓 全宇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