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要情

旗下栏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田头答题让农民阅卷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炜 何红卫 吴佩 发布时间:2018-09-09
摘要:时代在变化,农业的发展形势也瞬息万变。顺应新时代,湖北省农科院该有怎样的担当? “我们始终把坚持服务‘三农’作为根本价值导向,把发展重心放在科技创新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进度和成果转化的力度。

        原题:在田头答题让农民阅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时值秋梨上市季节,湖北省仙桃市阿尔迪生态园里的砂梨早已销售一空,一个梨平均售价10元钱,仍然供不应求。

“我们生态园里的梨之所以卖得这么好,是因为品质高。其中的奥秘,就是运用了新模式、新技术。”阿尔迪生态园负责人宋启煊兴奋地告诉记者,梨园采取的正是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梨产业专家研发的“双臂顺行式”全新栽培模式,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砂梨大获丰收,农科院专家功不可没!”

 研发新技术,帮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湖北省农科院,这样服务农民、服务产业的例子不胜枚举,砂梨的热销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农业科研的“地方队”,多年来,湖北省农科院始终处于农业科研创新的前沿,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研创新成果,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支“地方队”,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湖北省农科院用最新的农业科技引领支撑、辐射带动着湖北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盛夏,记者走进这家拥有百年历史、有着1500名科研人员的院所,看基地、探企业、问专家、访农户,触摸科技创新的农科脉搏,探寻科技引领服务乡村振兴的农科之路。

为农业强省注入“科技芯”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湖北农科院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精准定位,推陈出新,全面构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地处我国中部的湖北,农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油菜籽和淡水产品总量连续20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肉、蛋产品跨入“调出时代”;鄂茶源源不断销往欧美市场;蔬菜产业跨入千亿元俱乐部;食用菌出口创汇位居全国之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汉水砂梨三大名果摆满城里人的果盘。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的现代农业发展欣欣向荣,“荆楚味道”“湖北品牌”不断走向全国。这其中,离不开湖北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使用的农作物新品种50%以上都来自湖北省农科院;通过专家大院,全省27个县(市)使用着农科院示范推广的487项种植养殖技术;农科院每年在全省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和科技服务面积超5000万亩。可以说,湖北农科院的科研水平,影响和决定着湖北现代农业发展的走向。

时代在变化,农业的发展形势也瞬息万变。顺应新时代,湖北省农科院该有怎样的担当?

“我们始终把坚持服务‘三农’作为根本价值导向,把发展重心放在科技创新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进度和成果转化的力度,构建湖北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做湖北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努力建设现代科研院所,全面引领湖北的农业科技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强省注入‘科技芯’,全力打造为农服务的农科品牌。”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对湖北农科院精准定位。

“构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一个目标、一个定位,更是一个方向。在这条道路上,湖北省农科院做了诸多尝试,完成多项创举:2006年,在全国率先组建第一个投入实质性运行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016年,在全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一个个数据、一项项创举充分彰显了湖北农科院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今年1月18日正式挂牌的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湖北省农科院顺应新时代需要而采取的一项全新举措。这所全新的研究院将围绕湖北省乡村振兴发展开展总体规划设计和政策研究,打造出一流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师、顶尖的“三农”政策研究智囊团、高端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库。

“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战略目标的体现,将关注乡村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农科院专家智库作用,把农业科技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据湖北省农科院院长焦春海介绍,目前研究院正在面向全国征集开放性研究课题,开展应用研究,已经确定8个重大选题,同时还制定了《省农科院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方案》《省农科院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方案》,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瞄准需求精准发力,瞄准创新不断跨越。据统计,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承担了一批国家863、97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项目经费6026万元;2015年,科研项目经费首次突破两亿元。     

进入“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2.45亿元。

对接产业需求“顶天立地”

——既瞄准科技前沿,又对接产业需要,多年来,湖北农科院加强自主创新,多项科研成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说起“水果之王”猕猴桃,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可能不知道,全球消费的猕猴桃绝大部分都打上了湖北标签。2016年,湖北省农科院向欧洲转让了一项猕猴桃新品种专利使用权,收益回报达600万元。今年5月,湖北省农科院培育的3个猕猴桃新品种又成功转让到美国、意大利。

“湖北是我国猕猴桃的主产区,现在依托农科院和武汉植物园两家猕猴桃研究机构,湖北已经收集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在全球首屈一指。”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猕猴桃专家陈庆红自豪地说。

在湖北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中,走出国门的不只是猕猴桃,系列蔬菜新品种出口东南亚10多个国家,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和种子繁育基地。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视科研创新为生命线的湖北农科院瞄准科技前沿、对接产业需求、加强自主创新的结果。

果树茶叶研究所所长秦仲麒从事梨树研究20多年,他和团队历经12年研发出的“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彻底颠覆了梨树的种植传统,大大提升梨的品质和效益,眼下这项新技术已推广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受到了市场和农户的肯定,改变着整个梨产业的发展趋势。“‘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技术,为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可能,这也是我们湖北农业科技为全国作出的贡献。”秦仲麒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全国的养猪大省,长期以来湖北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却一直比较落后,迫切需要技术储备。“这几年,我们畜牧兽医研究所根据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做科研,充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地方猪种进行了改良研发。”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毕延震告诉记者,目前畜牧兽医研究所已培育出优质的硒都黑猪,正在打造“硒都黑”优质猪肉品牌。

十九大代表、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游艾青是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湖北各地种植的水稻不少是他培育的品种。眼下水稻即将丰收,他一直在潜江市龙湾镇楚稻虾合作社的稻田里忙碌。“这里示范种植的可都是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的‘潜江虾稻’系列专用品种,亩产能达500公斤,品质好、口感好、价格高。”游艾青指着一方方与小龙虾共生共养的稻田告诉记者,他和创新团队在4年内就为潜江虾稻复合种养提供了从水稻品种到种养技术的全程技术服务。“多亏了农科院游专家为我们量身培育品种、组装技术,如今,我们潜江除了小龙虾声名远播,‘潜江虾稻’也成为一个新产业和新品牌。”一旁的潜江市农业局局长许志刚说。

“作为地方农科院,我们不能跟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相比,全做高大上的研究;我们也不能跟其他地方院所一样,他们做什么我们也跟着做什么。我们的科研创新一定要结合湖北的地方特色、产业布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游艾青感慨道。

正如游艾青所言,长期以来,湖北省农科院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紧紧围绕湖北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攀登科技高峰,推动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农科院围绕全省农业资源和主导产业,培植了农作物、畜禽、果树茶叶、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学科,在优质稻、高山蔬菜、优质瘦肉猪、果茶等集成技术方面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

一组数据也能充分证明湖北省农科院的科研实力:“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农科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3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5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6项、1项获2015年中国专利金奖、1项获2016年湖北省专利金奖。去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草帽专家”遍布荆楚大地

——推进成果转化,支撑“三农”发展,湖北农科院实施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

黄冈市红安县的“红薯大王”周德顺,如今再也不用为卖不出红薯犯愁了。他的特色红薯,打响了“红安苕”的地方品牌,成为中国红薯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

在成为“红薯大王”之前,周德顺是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远近闻名的“鲜鱼大王”“螃蟹大王”。2013年,他把鱼蟹产业交给儿子,自己则一脚走进红安县,创办湖北根聚地新农业发展公司,一门心思种红薯。然而,由于一开始种的都是大众薯,市场并不买账。情急之下,周德顺找到了湖北省农科院甘薯专家杨新笋,杨新笋建议他主攻鲜食类、特色类红薯。几年来,从品种选育、科学种植、生物防治,到机械化收获、储藏加工,专家团队全程进行技术指导。2016年,周德顺种植的6个品种300公斤红薯,在红安县的拍卖会上拍出了4.22万元,名噪一时,被誉为“天价薯”。

 “如果没有杨教授,没有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我一个门外汉哪里能成什么‘红薯大王’?”采访中,周德顺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与湖北省农科院加工所的专家进行合作,生产红薯专用生全粉,延长红薯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我还在建一所红薯文化体验馆,340多平方米,9月份就能开馆了,到时你们都来看看。”

“老周的公司去年就直接带动250户贫困户种红薯,给他们解决就业、传授种植技术。我想,今后,随着红薯专用生全粉的研发,将会彻底解决农民盲目种、无处销的困局,带动更多人种植红安苕,也让我们‘红安苕’的名牌叫得更响亮。”红安县农业局副局长黄耀保说。

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服务,保障了农业有效供给,助推了湖北各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红安的红薯、潜江的稻田虾、仙桃的砂梨、秭归的柑橘、罗田的黑山羊、咸宁的瓜菜、赤壁的茶叶……这些特色产业区域品牌的飞速发展,还要归功于湖北省农科院近年来实施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

“从2016年起,为加快促进创新资源优势转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提出在全省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解决农业产业的瓶颈难题,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据刘晓洪介绍,“五个一”行动是农科院科技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五个一”即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与全省100家以上农业企业深度合作,进驻1000个村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深入1万户农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精英。

作为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三农”的主动担当,“五个一”行动已连续两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据统计,两年多来,湖北省农科院深入12个市州40个县市开展活动,与132家农业企业深度融合,重点服务407个核心村,培养村级农业科技带头人8100多名,助推1.1万人顺利脱贫。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凤坝镇佐家坝村的村民们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中药材所专家带动种植的1200多亩银杏,为他们带去脱贫希望。“农科院专家为我们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产业。”鹏海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海算了一笔账,“原来我们不会种银杏,现在有了专家提供的‘银杏密植速生苗叶技术’,农民不光会种银杏,而且效益不低。你看,这第一年,每亩可以采银杏叶200公斤,亩效益有800元;第二年,可以采银杏叶1200公斤,亩效益达4800元;到了第三年以后,可采银杏叶2000公斤,亩效益高达8000元。一棵树,一个产业,农民脱贫不在话下!”

咸宁市嘉鱼县是全国的蔬菜大县,以南瓜、冬瓜、甘蓝、大白菜为主的“两瓜两菜”种植面积达85%以上。长期在一线做技术指导的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邱正明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说,为解决“两瓜两菜”在品种、茬口模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该所专家团队深入一线进行科技服务,不仅引进新优品种,还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减肥减药,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而除了指导“两瓜两菜”,邱正明还将实验室搬到了嘉鱼县官桥八组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在里面做品种示范、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发展智慧农业。在官桥八组的玻璃温室里,既可以看到立体栽培的小番茄,还可以看到无土栽培的网纹西瓜,邱正明告诉记者:“温室展现的是国际先进的智慧农业,游客到这里可以采摘,还可以看到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民到这里则可以将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学习复制出去。”“‘北有寿光,南有嘉鱼’。我们嘉鱼蔬菜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农科院专家长期的出谋划策和悉心指导,传统产业要转型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嘉鱼县农业局局长童波感慨道。

传授栽培技术、提供蔬菜新品种、助力产销对接,多年来,受益于农科院的“五个一”行动走上致富之路的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比比皆是。2015年以来,湖北省农科院在四大片区实施各类项目130个,支撑农作物、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湖北省农科院先后与先正达、国宝桥米等300多家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打造“国宝桥米”“福娃大米”两个中国名牌产品;通过与罗田名羊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和省级工程中心,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为阳新农旺花菇合作社等24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与此同时,为助力精准扶贫,湖北省农科院每年都有500余名“草帽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奉献在产业一线。32年来,一批批农科院人走进湖北省英山县,全力扶植英山农业产业发展。2016年,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科技扶贫论坛”上,农科院还作了“三十年薪火相传,科技接力精准扶贫”的典型发言。

淬炼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秉承爱农为农情怀,打造优秀的“三农”科技人才队伍

33岁的陶虎是湖北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博士,从2016年起,他就来到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为当地的黑山羊产业服务。其间他在罗田县畜牧兽医局挂职一年,主要从事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现在,他也是罗田县农业龙头企业——名羊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

如今,随着名羊集团生产的黑山羊肉畅销全国,身为科技副总,陶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每个月都有一半时间在罗田的车间、实验室、养殖场之间穿梭奔忙。“我在企业已经服务快3年了,不管是在技术支持,还是在项目申报方面,公司都和我们农科院畜牧所草牧业团队进行着紧密合作。今年,我们两家单位共同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是对我们合作成果的一个证明。”陶虎对记者说,下到基层服务企业,有苦有甜,但看到自己和团队通过技术服务、讲座培训、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真正帮助企业不断成长,他感到非常自豪。今年年底,陶虎与名羊集团签订的3年聘期就快到了。“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专家、离不开科技,我们肯定还要和陶博士续聘的。”名羊集团副总经理阮接芝说。

选派年轻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到龙头企业对接服务,既是湖北省农科院服务产业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锻炼人才的一种手段。为培养和引进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湖北省农科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立体式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另一方面,对青年科技人才早期职业生涯进行资助,实施青年自主项目资助计划,院里每年安排100万元,通过实施20个项目,支持36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

“今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1500万元,启动实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出国访学、博士后聚才、联合培养研究生和能力素质培训等6项人才计划,大力培育我们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湖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刘杰介绍说,围绕“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农科院还进行了资源整合、协作攻关、完善成果分类评价和激励政策等系列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内部的体制机制,优化了科研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仅以促进成果转化为例,农科院专门制定了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贡献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最高可达净收益的70%),奖励和报酬在绩效总量外执行。去年农科院粮作所一个小麦品种的转让费就达到150万元,其中育种团队权益达105万元。

积极启动各种计划,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而各种综合性科研平台的建设,则为人才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目前,湖北省农科院共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14个,平台总数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人才,是湖北省农科院的金字招牌,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专家下沉、知识入户、技术落地’,对于地方农科院来说,我们的农业人才更要为农爱农,更要有情怀有担当。”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邵华斌说,“原来,地方要求省里派科技副县长,都是去省政府要人,现在,却都跑到我们农科院来直接要人。我们有个博士挂职3年了,地方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服务,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农科院的人才受欢迎,也印证了我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上真正是发挥了作用!”

 “地方农科院是地方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承担着带动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刘晓洪简单有力的话语,映射出湖北农业正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炜 何红卫 吴佩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