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林
夏日的黑龙江,田野葱绿,万物茁壮。望着一垄垄长势喜人的蔬菜,杨军笑了,笼罩在他脸上近一年的愁云开始散去。杨军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民主村一个地地道道靠种田为生的农民,家有耕地50亩。2016年杨军家种植玉米35亩,蔬菜15亩,由于玉米价格低,加上干旱,玉米去除成本没挣着钱,蔬菜产出的3万元成了全家的唯一收入。今年,杨军把蔬菜面积扩大到50亩,品种有茄子、豆角、辣椒等,而且被纳入当地的千亩绿色蔬菜基地,以农家肥为主,全程监测,深受消费者欢迎,卖出了好价钱,预计今年50亩蔬菜可收入10万元以上。
像杨军一样,今年,黑龙江许许多多农民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通过结构调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高效产业引导农民“调得好”
今年是玉米收储政策改革的第二年,黑龙江广大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级农业部门有力有序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和比较效益原则,着力压减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特色高效供给,加快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打造农民持续增收、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生成点、新增长点和新支撑点。
按照这个思路,年初制订了全省继续调减玉米1000万亩和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1000万亩的“两个千万亩”调整目标。加快发展黑龙江有明显供给优势、市场有旺盛需求、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并实施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据农情统计,通过努力,全省玉米面积调减1041万亩,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大豆、小麦、杂粮杂豆、马铃薯、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面积总体增加1000多万亩,实现年初既定的“两个千万亩”调整目标。
黑龙江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冻结时间长,天然灭病虫,杂草发生少,具备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通过引进新、优、特蔬菜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和栽培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果菜种植习惯,逐步实现“特菜南销”“南菜北种”的格局。油豆角、芦笋、秋葵、娃娃菜、松花菜等特色蔬菜实现规模化种植,竞争优势凸显。此外,黑龙江黑木耳的多糖含量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10%以上,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他地区。
从市场需求上看,进入盛夏,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因高温多雨、蔬菜病虫害发生重,产品品质差,当地产菜供应不足,年需外进大宗蔬菜1600万吨左右。此时正值黑龙江蔬菜生产旺季,恰好错季补缺,供应外埠市场夏淡季。另一方面,黑龙江冬春季蔬菜需求量约在560万吨,当地产鲜菜仅有8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4%,发展本地鲜菜和窖储菜可增加本省冬春淡季供给。省农委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露地蔬菜亩产值3000元左右,纯效益2000元左右,是玉米的4.7倍;棚室蔬菜亩产值1.5万元左右,温室高的达1.8万元,纯效益6500-8000元,是玉米的15倍。
精心扶持保证农民“种得好”
今年,黑龙江把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产业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抓。省政府下发《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从道路、用电、灌溉、设施用地、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棚室、预冷库、保鲜库、菌包厂建设贷款贴息方面给予支持。各地积极抓住机遇,按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稳步推进。
兰西县围绕建设北菜南销基地、哈大绥蔬菜供应基地、韩日俄蔬菜出口基地、深加工原料基地、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构建生产、加工、示范、营销、服务相互融合的蔬菜全产业链。扶持18家合作社,建立3个万亩和17个千亩以上蔬菜基地。放宽用地、用电、用水政策,为10家蔬菜企业按建设用地落实用地指标500亩,并按规定减免税费。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预计总产量110万吨,产值1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通过政策扶持,上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88.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71.8万亩,分别增长14.4%和24.1%。在夏菜尚未全部达产的情况下,蔬菜实现产值约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益30亿元以上。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80万人,成为解决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7月以来,牡丹江、大庆、哈尔滨等地南销番茄已陆续发往上海、杭州等地,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2.6元,高于本地销售价0.5元,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抓示范基地和试验工作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上半年,全省共引进、试验、示范菜、菌、瓜、果、药等新优品种近300个品种,设施生产品种以优质、高产、货架期长为标的,应用新品种60多个,露地以抗逆性强、耐储运、安全为标的,应用高抗耐储新品种达80多个,筛选出适宜北菜南销蔬菜新优品种70多个,总结归纳出40多种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制修订了系列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促进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深度融合。
哈尔滨市双城区对全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散花菜、西红柿、大蒜、白萝卜等30余种蔬菜,按绿色、有机标准制定栽培技术规程和种植流程图,实现每个蔬菜品种一册一图,形成了一整套方便实用、具有双城特色的蔬菜生产标准指导体系。目前,全区95%以上的蔬菜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绿色蔬菜达到75%。还聘请省市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深入基地,采取“包村联户”的方式,一个技术人员负责一个或几个蔬菜园区,从培训专业种菜农民到田间技术指导全程负责,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种菜明白人。
广开市场帮助农民“卖得好”
黑龙江蔬菜生产有一个不利因素是上市时间集中,对此,全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投身农产品营销,提升价值链,让“种得好”体现在“卖得好”上。省政府分别于今年2月18日和6月12日,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鲜食玉米大会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暨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大会。会上共有90余家企业与黑龙江鲜食玉米种植合作社签订18.3万吨供销合同,订单总金额达到5.4亿元,带动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食用菌大会吸引省内80余家优秀食用菌生产商参展,上海、北京的知名连锁公司等90余家省外营销企业到会洽商。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黑龙江合作社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上专门设立了蔬菜专区,展销近百家合作社的优质绿色优质果蔬、马铃薯、菇娘、西瓜、黏甜玉米、山特产及各类深加工产品等,展会上蔬菜销售意向达350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1.2亿元。
同时,紧抓“私人定制”和消费升级需求,抢占高端消费群体市场。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饭店和网站为目标,打造“从田间到厨房直供直销”入户配送的新业态,带动蔬菜产业向优质安全生态高效层级跃升。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围绕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洋葱、西甜瓜、油豆角、马铃薯、胡萝卜、鲜食玉米等品质优良、鲜储期长、适宜运输以及加工的蔬菜品种。全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5万亩,新增果蔬面积22.5万亩,通过与大市场、大客户、大企业的对接和协作,力求实现以销定产。今年签订胡萝卜、马铃薯、鲜食玉米等订单5万亩。
哈尔滨市双城区在抓住本省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寿光、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0个重要节点城市建立了联络机构,与当地果蔬市场进行信息共享、利益联合的跨域合作。并在这些城市市场设立双城蔬菜代销或直销网点,基本完成了双城蔬菜在全国的市场销售布局。还成立了双城区蔬菜产业协会,由协会牵头,加强纵横联系和沟通,目前已吸纳50多名蔬菜营销经纪人入会,形成了遍布全国市场的蔬菜经纪人队伍。今年,朝阳诚吉村的散花菜、幸福庆城村的白萝卜等已通过经纪人远销到福建、广州等地。
大庆市大同区定期组织乡镇干部、本地经纪人和农民代表“走出去”,访市场、问行情、抓对接,深入上海江桥、北京新发地等大型市场,寿光、亳州、哈达等专业批发集散市场调研,组织与大润发、新玛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合作,明确了棚室高端化发展、药材规模化发展、杂粮基地化发展的品种调整方向,建立了菲尼尔番茄、无籽西瓜、网纹瓜、白芍、板蓝根等一批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的果蔬直采基地,签约蔬菜、杂粮、中草药常年订单19万吨。
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将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发展定位,发展蔬菜全产业链经济,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蔬菜产业打造成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农民人均纯效益3000元以上,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新引擎。
在生产布局上,全省重点打造城郊保供型、外销出口型、山地特色型和贸易加工型四个优势区。到2020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1500万亩;在目标市场上,到2020年,省内大宗蔬菜自给率由63%提高到85%。开拓省外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北菜南销”基地,年外销蔬菜由143万吨增加到450万吨以上。扩大蔬菜加工,开辟国际市场,年加工量由120万吨提高到230万吨以上;在产品开发上,坚持露地和设施蔬菜同步推进,丰富蔬菜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开发口感佳、营养丰富、商品性优的中小型番茄、水果黄瓜、芦笋、黑木耳、油豆角、韭菜、甜菇娘等精品瓜菜,实现由大宗品种向精品结构转化,全省绿色蔬菜面积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绿色菜园;在链条延伸上,坚持自主建设和招商引资两条路径,鼓励支持本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蔬菜产后整理和精深加工,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吸引省外和国外知名蔬菜加工企业落户龙江,投资建厂。到2020年,全省蔬菜70%以上加工成净菜,10%以上深加工;在品牌创建上,全面叫响龙江绿色有机特色蔬菜产品品牌,支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打造一批绿色有机蔬菜区域品牌和公共品牌,通过“三品一标”建设,提高龙江健康、营养、安全蔬菜的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