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要情

旗下栏目:

湖南农大连续13年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2
摘要:今年暑假,湖南农业大学按照延续了十几年的惯例,将学校拥有800多位领衔专家的“双百科技服务小组”派往三湘四水,为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提及“双百科技服务小组”的创建,湖南农大校长符少辉讲起了一段往事。2000年前后,湖南农大在全省农村调研时发现,农
  

     今年暑假,湖南农业大学按照延续了十几年的惯例,将学校拥有800多位领衔专家的“双百科技服务小组”派往三湘四水,为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提及“双百科技服务小组”的创建,湖南农大校长符少辉讲起了一段往事。2000年前后,湖南农大在全省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学校都有解决方案,而农民却一无所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实现科技成果与农民需求快速对接,2004年,在全省不同经济生态区建设了100个示范基地,组织100支科技服务小组与基地对接建设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应运而生,“双百科技服务小组”随之组建。13年来,“双百科技服务小组”帮助湖南数以万计的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豆角怎一个酸爽了得 

  凤凰县吉信镇农户唐仁义从来没想到,自己能靠吃了几十年的酸泡菜实现脱贫。

  “多亏了蒋老师。”唐仁义口中的蒋老师,是湖南农大对接当地基地的科技服务小组成员蒋立文教授。2007年,初到吉信镇的蒋立文,看着每家每户灶台上摆放的泡菜罐子,以及因交通不便积压下来的新鲜豆角,心里便有了主意:何不结合当地饮食传统,做成酸豆角?

  蒋立文立即行动起来。先是优选品种,将“之豇28”“特长828”等高产、易种的豆角品类引入当地大面积种植。接着,“蒋老师酸豆角现场培训班”开班了。怎样才能种出优质无公害豆角,乳酸发酵好在哪儿,做好的酸豆角往哪儿卖……蒋立文一一讲给农户们听。

  给农户们“动员”完毕,蒋立文又开始筹划另一件大事。他撰写了《湘西万亩无公害豆角种植基地建设及加工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示范》一文,将获得的9万元专项拨款加上自己申请的两万元科技发展基金,全部打包用于农户们购买优质种子、建设示范园。

  短短几年,吃了一辈子泡菜的农户们,将家庭作坊联合起来,组成了苗家酸泡菜协会。“农户+协会”模式启动后,从前的泡菜罐子变成了泡菜大缸,2006年还只有189户种植户、283亩种植面积、365吨年产量的豆角,到2009年时相应的数字激增到1300多户、1100亩、1045吨,每户增收2000余元,1300多户农户借此基本摘掉了“贫困帽”。

  玉米地里的茶苗拯救计划 

  2008年,湖南遭遇冰灾,石门县子良乡5000亩茶园受冻,农户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由口粮田改造而来的2000亩新茶园,因为“3年小受益、4年大受益”的生长规律,未来3年也不会有产出。

  “3年没饭吃、没茶摘,农户能不急?”对接基地的湖南农大副教授徐超富说,着了急的农户们在茶苗间隙里纷纷补种玉米。一个生长季就能长两米多高的玉米,转眼间就将小茶苗的阳光雨露全“抢”走了。

  既要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解决致富问题,怎么办?徐超富“瞄”上了茶园外的旱地。这种旱地很适合栽种湖南农大研制的良种花生,“每亩能收1000多元钱,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渐渐地,茶园里的玉米越来越少。看着长势喜人的茶苗,徐超富又有了新点子。

  子良乡共有茶园7000余亩,却只有一家小型茶叶加工作坊。“等到7000亩茶园采摘时,这作坊根本承担不了加工任务。”徐超富觉得,如果不能将鲜叶就地加工成茶叶,当地农民很难真正走上致富路。

  徐超富拿出自己全部的项目基金,又四处筹款凑足100万元,带领农户们建起了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太青山茶厂。同时,徐超富还联系湖南农大下属的和润茶业公司,由该公司统一收购太青山茶厂出产的茶叶。和润有了质量稳定的茶叶,太青山茶厂有了稳定的收购渠道,双方都很满意。

  “更满意的是我们。”农户郑文敦说,2010年,和润收购茶厂加工的绿茶50余担,并以一斤50元的价格收购鲜叶,“比周边茶区收购均价高出20%以上,农户每亩平均增收300—500元”。

  再算上茶叶加工,子良乡一年新增产值能达到800万元。徐超富的“茶苗拯救计划”,带领子良乡的茶户们走上了致富路。

  荒坡也能变枣林 

  湖南农大教授王仁才2005年从新西兰访学回来,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安排到了衡阳的一个示范基地。“我的任务是务必使得衡阳‘枣满荒坡’。”王仁才回忆,当地在几年前引入了1万多亩山东冬枣,种了几年却是只见开花不见结果。

  王仁才带着几名学生,一头扎进枣树林找原因。“问题出在气候上。”王仁才说,湖南上半年雨水充沛,使得枣树的枝叶生长非常旺盛,等到果子成熟季节,营养却供不上,于是有了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找准症结后,王仁才很快有了应对方案:环剥、控制枝条、保花保果、防止病虫害……用了4年时间,让枣树枝头结满了冬枣。

  王仁才的科技服务小组同样硕果累累,除了获奖和申请专著外,2009年,他们攻下了中秋酥脆枣等南方鲜食枣种植关。几年间,湘南地区的鲜食枣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湖南农大以专家教授、中青年教师和博士为骨干组建的100支科技服务小组,带着一批又一批本科、硕士生深入田间地头,以过硬的技术功底和科研能力,带领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5万多份,帮助对接基地解决技术瓶颈180余个,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0多个,每年在全省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面积超过2000万亩,短短5年就帮助基地农户和企业实现增收240多亿元……难怪乎,自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农大教授们的家中,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上门拜年的农民“亲戚”。

  “100个基地就是100个创新创业田,100支科技服务小组就是100支扶贫小分队。”符少辉说,800多名专家在“田里”奔忙了13年,构建起一个以湖南农大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湖南农大完成了60%以上的科研课题,超过80%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2万多名本科生在基地里完成了实习、实践和科研,1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依据基地工作完成了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
0

最火资讯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