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要情

旗下栏目:

聚力供给侧谋篇大棋局——北京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纪

来源: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24
摘要:本报记者 王磊 李庆国 芦晓春 京畿重地,农业受结构之困。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受到行政区域分割和单位体制制约,导致京津冀区域内的先进农业要素流动性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出现“短板效应”;另一方面,京津冀有限的土地、紧张的用水、严峻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王磊 李庆国 芦晓春

  京畿重地,农业受结构之困。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受到行政区域分割和单位体制制约,导致京津冀区域内的先进农业要素流动性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出现“短板效应”;另一方面,京津冀有限的土地、紧张的用水、严峻的生态环境,致使三地当前的农业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农业突围势在必行。

  固本兴农,唯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中央高度关注北京农业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前不久,在北京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专门到北京调研,并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推进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农业转型升级,表示了肯定和赞赏。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对北京农科院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不能离开农业,北京农科院要主动抢占位置,立足首都,拿出过硬的技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实现成果的大转化。

  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农科院积极承担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责任,聚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顶层设计入手,深化区域合作,既有力推进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驶向“一盘棋”协同发展的快车道,也为破解区域农业结构之困注入了供给侧改革的强劲动能。

  创新机制搭平台打破“一亩三分地”

  京津冀作为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承载着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重任。而作为区域内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还存在着不少弊端。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三省市虽有众多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每一个都有其比较优势,甚至有不错的竞争力和成长性。但从整体上看,也存在封闭、分散与重复的状况,因此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充分、合作不深入,尚不能有力有效地承担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责任和使命。

  “为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新要求,京津冀农业科技界迫切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合作的方式和机制,共同打造一个目标同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成果共享的区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北京农科院党委书记高华认为。

  有破而后有立。2016年6月17日,由北京农科院牵头,联合京津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23家单位率先打破区域行政藩篱,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重点围绕现京津冀农业功能定位和重大科技需求,在资源环境、生态治理、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在京津冀转化落地,提升区域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

  目前,联盟成员已达64家。一年多的时间里,联盟积极盘活存量、创造增量,搭建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助推三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成立分支联盟。先后成立了“京津冀果树产业创新联盟”“京津冀农业生物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京冀谷子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科技联盟”“京津冀花卉科技创新联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蔬菜科技示范网络平台”“小麦籽种产业化平台”等专业创新平台,协作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集成和转化。

  建立联合实验室。北京农科院投入150万元资金支持组建了京津冀农业资源环境联合实验室、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实验室、京津冀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联合实验室,正在筹备组建京津冀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联合实验室。

  搭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京津冀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休闲农业一体化、蔬菜产业等宏观性、领域性、专题性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推动联盟内部的学术交流,探索区域内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优秀科研人才。

  如今,一张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蓝图,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联盟绝不是个空牌子,而是务实笃行的平台,是一个提供价值、整合价值、放大价值的有效平台。联盟将以支撑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为己任,进一步聚集资源、完善机制,争取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发挥更大作用。”联盟理事长、北京农科院院长李成贵充满信心地说。

  瞄准区域农业转方式依托项目“四两拨千斤”

  京津冀虽地处华北平原,但区域内地势复杂、干旱少水、人口密集,农业生产的资源承载力较弱。同时,这一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农业生态环境出现地力衰退、面源污染、产品安全等种种矛盾和难题,也导致区域农业的供给侧出现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区域农业增加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技术供给。

  近年来,北京农科院积极调整科研方向,把创新重点精确瞄向京津冀区域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需求,通过依托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向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节本增效不断发力。

  “牵牛要牵牛鼻子”。当前,京津冀地区设施农业复种指数高,化肥、有机肥使用量大,导致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为影响京津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此,由北京农科学院营资所主持,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环保所、河北农科院等22家京津冀农业科技优势单位开展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重点专项研究。目前,项目进行了多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未来不仅将实现京津冀设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有效防治,也将为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与模式样板。

  如今,一亩试验田、一颗绿菜苗、一粒小种子,都可能会成为北京农科院实施的各类科技协同创新项目的载体,在助推京津冀农业迈向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京津冀精品蔬菜安全生产与供应科技攻关与示范”项目集成建立了露地大白菜叶菜类综合农艺节水模式和封闭式无基质槽培系统,在北京大兴、顺义以及河北的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示范了果菜、叶菜类等20余个蔬菜新品种,面积达1万亩以上;而“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的水肥一体化蔬菜高效用水栽培模式以及果树微灌节水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在核心示范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至20%、节肥10%,产量提高10%以上。

  截至目前,北京农科院先后联合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性项目协同攻关20余项,支持启动了37个协同创新类课题,投入经费3500余万元,2017年的年度经费更是高达1800万元,有力支撑了区域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示范应用。

  推进成果落地见实效打破农业科研“两张皮”

  在农业科研领域,一直存在着饱受人们诟病的科技与经济、研究与推广“两张皮”现象。能否在这个问题上趟出一条新路,是摆在京津冀农业科研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衡量三地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高湾镇前贷庄村,农田大多是盐碱地,“种啥都不丰收”一直困扰着村民。从去年开始,“京麦6号”杂交小麦在此示范种植,相比普通小麦品种增产超过35%的结果让村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今年,许多村民主动种植了该品种,实际结果也让他们很是兴奋:“预计亩产530多公斤,这么高的产量我们这里从没有过!”

  作为北京农科院重大科研成果之一,“京麦6号”是小麦研究中心培育的二系小麦杂交品种,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同时抗旱节水。近3年来,研究中心在京津冀滨海盐碱地区累计建立杂交小麦核心示范区12万亩,实现节水600万吨,增产小麦1800万斤,增加农民收入约2000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京麦6号”在京津冀地区成功转化落地,在北京农科学院中并非个案,玉米、蔬菜、水产、林果、油鸡、疫苗、生态景观、农业物联网、花卉等其他10多个系列的科技成果也在区域内大量推广应用。其中,总计推广粮饲玉米500多万亩、鲜食玉米近150万亩、蔬菜品种达200多万亩、罗非鱼达2万亩水面、四季草莓3000余亩、疫苗2亿羽、生态景观草面积达50万平方,1万亩大田作物实现了联网,涉农科技信息服务超过500万人次。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北京农科院之所以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命题中,探索出既符合三地实际,又可破除农业科研“两张皮”的方案,其根本原因是该院高度重视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两年,该院通过建立人才市场化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聚集项目和专家资源,推出“双百工程”,即百名专家对接百多个生产基地,构建以专家为主体的四级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

  2016年,该院蔬菜研究中心的陈春秀研究员作为“双百对接”的蔬菜技术专家,对接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一家农业企业的蔬菜基地。她为基地提供了西红柿等8个品类10个品种的新品种,引进了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微喷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物理防治虫害技术等。在她亲自指导下,该公司20亩设施番茄每亩产量比往年提高4000公斤左右,凸显科技支撑效果。

  如今,体制机制的“活水”带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鲶鱼效应”,一个又一个的“陈春秀”带着自己的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大棚基地,把新技术、新品种不断转化成当地农民的“致富经”“摇钱树”。

  “我院将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两大战略要求,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农科院,持续夯实全院科技发展基础,不断为国家和京津冀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展望未来,北京农科院党委书记高华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0

最火资讯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