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有媒体在关注农村养老问题时提到,“孝道在我国农村地区面临式微的趋势,孝道的践行遇到了种种挑战”。
止于“仅养”,趋于“不养”,忘于“前养”……借由学者的“调查研究”和媒体表达,当下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又一次成为被号脉问诊的对象。目前,很多农村老人主要还得靠子辈养老,如果孝道式微,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可能会陷入“老无所养”的困境,被迫孤独凄凉度晚年。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结合本地实际,逐步通过乡风建设、孝道基金、慈孝协议书等方式,重新激活后辈心中的孝道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空巢化”、异地分居、隔代同居成为农村普遍的家庭构成时,农村养老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命题。当前,不少农村都面临资金严重匮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敬老院条件简陋等现实短板,亟须通过各种方式补齐短板。
新华每日电讯邀请新华社记者,通过研析基层现实,探索重振孝道、智慧慈孝的先进经验,为实现农村老人“身心并养”提供一些值得借鉴之法。
“量化”的慈孝协议为行孝提供保障
“睦亲慈幼、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记者多次赴仙居调研慈孝文化建设,或许这里的探索能为破解农村孝道式微和养老问题提供一个范本。
仙居是浙江的一个欠发达县,但有着深厚的慈孝文化。2012年以来,仙居紧扣当前农村孝道淡化、农民养老困境、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把传承和发展慈孝文化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县建设的主要抓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县范围大力推进创建“慈孝仙居”。
政府的倡导怎样得到农民的认同?首要一点,在农村的“街头舆论”中,除了谁家更有钱的比较外,如果说谁家生了个不孝子,肯定在村里抬不起头。仙居巧妙地抓住了“孝道”这个在传统文化中浸淫最深的话题做切口——提倡孝道,无人反对,这就为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奠定了基础。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传统文化情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仙居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用慈孝协议,为孝道提供保障。孝道的内容越具体,越容易形成标尺。比如,仙居县下各镇黄梁陈村,将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写入该村的《慈孝协议书》,对村民行孝进行了“量化”。
村干部说,当时村里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每户村民须在提交申请获批的同时签订《慈孝协议书》后才能建设新房。如果一个儿子不孝,该家庭在村集体福利享受、宅基地审批、党员评议、入党培养及村干部选拔上都会受影响。
以文化人,慈孝理念滋养养老文化。仙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道德模范”“慈孝之星”“慈孝家庭”“十大孝村”等各种慈孝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塑造慈孝养老理念。
慈孝行动竟然也是生产力。比如,万竹口村原来班子涣散,通过实施“知孝、行孝、督孝、评孝、奖孝”一系列举措,村干部的精气神儿越来越足,村风民风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村民曾戏称说:“我们村里很节约,10年没有用过一包水泥!”如今村两委班子团结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就能顺利开展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亮上了路灯,建起了文体广场,硬化了水泥路面1万多米,各项工作走在全乡乃至全县前列。看到村里的慈孝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少在外居住多年的老人也回家给慈孝基金捐款,回报故乡。
记者曾到过一些捐款现场,场景令人动容。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婆婆、甚至本身就是五保户的,也拿出来50块、100块捐款。一些乡贤、企业家更是争先恐后。往往一场捐款下来,村民们都想不到会捐这么多。在此基础上,目前全县各级慈孝基金总规模已达到5000多万元。
此外,仙居还积极探索一些智慧慈孝模式,用科技手段缓解空巢老人的困境。比如创建“紧急呼叫”系统,使老人简单按下按钮便可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和服务;推出“爱心视频”系统,为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与身处异乡的亲人架起了“空中桥梁”,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建立微信慈善系统,搭建了志愿者和服务对象选择对接的平台,更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途径直接捐赠,使志愿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智慧。
仙居县委领导在交流时说,在孝道方面,一定要突出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政府部门要联动。在仙居,慈孝创建列入县里各部门、乡镇工作考核,要求党员干部要率先示范,在践行慈孝争当慈孝典型方面成为主体,比如首届慈孝之星党员干部就占40%以上。仙居这一系列举措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凸显以孝道为重要载体的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