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建华 王玉琪 陈兵
“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宋代苏轼多次游历“千古兴亡争战地”的徐州作诗兴赋。谁能想,如今农业也为此历史重地增添诱人风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三增”之路,正在走进一个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佳境。
农业增效:着眼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
“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必须做到重农强农调子不变,惠农富农力度不减,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前不久,徐州市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推出2017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40项具体举措,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致富取得新成效发力。
近年来,该市着眼于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强产业、调优布局、调高品质,以优质促优价、以特色促增效。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74元,增长9.2%,增幅全省第一,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市委副书记杨时云介绍,徐州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全市大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推进“旱改水”工程,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16年实现“十三连丰”。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扩面,积极扩大设施花卉、出口创汇蔬菜、葱蒜类高效蔬菜等特色园艺、生态畜禽、观赏鱼等产品生产,提高特色种养业比重和市场份额。全市设施农业占耕地比重达到25.9%,总量、占比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是突出多元复合经营,优化生产结构。徐州立足各地实际,推广稻渔共生、林下养殖等立体种植模式和粮经(菜)轮作、特粮特经多元多熟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粮食+绿肥”“粮食+饲料”等种地养地结合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用、一举多得。
沛县协鑫种植家庭农场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湖西农场水稻田养殖龙虾、螃蟹,采取有机种植模式,效益十分明显;徐州玉盛家庭农场300亩地,多元多熟复合经营,产品远销南方多个城市……
四是突出特色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各地全力做强优质粮食、设施蔬菜、花卉、银杏、板材、肉羊、奶牛、观赏鱼8大特色产业,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3大融合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认为,徐州市优化高效农业结构,呈现出效益高、连片规模大、设施化水平高和各地特色鲜明3个特点。8个特色产业佳绩突出,其中全市牛羊出栏量8万多头,占全省1/3;全市果树面积140万亩,果品总收入约40亿元,居全省第一;大蒜产业累计出口3.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
农民增收:瞄准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徐州市市长周铁根对重农的认识明晰而深刻:“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仅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节本增效增收,还要让农民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中增收。”
银杏曾经是热了又冷了的农民增收追求的产业。但在邳州市乡村,记者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依托国家级银杏博览园、艾山风景名胜区、天下水杉第一路等,邳州市银杏产业综合收入竟达60亿元,产业链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以上。
近年来,徐州市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依托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主攻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位。
铜山区着力构建紧密型农企农社联结模式,开展建立一个本地示范基地、签订一个联农生产订单、创建一个农产品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郑集润嘉农业公司实行“六统一”之后,带动蔬菜种植1万多亩,亩均年收入1.5万元。
徐州全市7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累计369亿元,带动农户数量54.8万户。去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2家,销售收入131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8∶1。
近年来,徐州市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突破,聚焦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两个最大短板,积极探索多种可复制、易推广的扶贫模式,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脱贫富民增收路径,全力助推贫困家庭“摘穷帽”“鼓钱袋”。
睢宁县以打造“沙集模式”升级版为引领,加快建设沙集、凌城等4大电商片区、8大电商创业园的电商扶贫新模式,每年引领5000户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2016年全县40个淘宝村人均收入1.62万元,比全县农民人均高出2380元。
徐州市还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约束瓶颈。沛县全部实现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服务全覆盖。去年全县完成产权交易成交总额7.33亿元,居全省第一。去年沛县获批全国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县。
农村增绿:推进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今年3月,一项标志农业种植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制度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鉴定。省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徐州市承担的这个项目,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杨时云介绍,这种新型种植制度在徐州有8大模式:近城靠矿地区设施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平原稻麦两熟地区稻、菜、菜模式;沿湖地区稻、渔共作模式;丘陵地区油果瓜菜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等。
与此同时,还完善了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制度的主要配套技术,如: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开发利用技术,反季节和设施保护地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与传统种植制度相比,经济、生态效益都很显著的。近两年来,徐州全市累计推广各种模式289万亩,实现效益42.29亿元。
近年来,徐州市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引领,积极推进农业增绿、农村增美。去年8月,农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在全国开展创建工作。徐州在江苏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成绩上报农业部等8部委。
此后,徐州市在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筑农业绿色生态屏障等方面,加大增绿力度。今年新增绿化造林面积6万亩。同时加强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历史上,黄河故道两岸徐州区域曾是仓廪殷实之地。黄河的多次决口、改道,造成沿线地区水系紊乱、土壤沙化,两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市1/3的经济薄弱村和1/4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留下很多苦难的记忆。
“徐州为此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全力打造‘千里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特色走廊’,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87个、完成投资193.3亿元。沿线115个经济薄弱村和2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副市长毕于瑞介绍说。
铜山区倪园村以前较为偏僻,道路坑洼。近两年,利用黄河故道开发引导资金,结合村庄景观改造,把原先的荒山地建成一个集旅游、观光、科研及生态修复为一体的植物专类园——徐州紫薇园,与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假日游人如织。
“从爷爷辈就开始走家串户卖香油,景区建好后就搞了这个店,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吧!”在倪园村一处农家院,44岁的尹龙喜不自禁地介绍起他家现做现卖的产品:黑芝麻油40元一瓶,白芝麻油35元一瓶,芝麻盐、芝麻酱样样都有。
采访中,但见如今的故道沿线,绿化同步跟进,初步实现了“河畅、路通、岸绿、业兴、民富”,现代农业快速崛起,沿线农民持续增收,昔日的“贫困带”正在成为一条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