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作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无数农民的殷切期盼与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新的一年里,一系列精心谋划、高瞻远瞩的政策将如春风化雨,润泽广袤田野,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注入磅礴动力。
一、粮食安全基石再加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25 年,政策将持续聚焦粮食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方面,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 “非农化”、防止 “非粮化”,确保 18 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各地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中央财政持续加码补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的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粮食高产稳产打造坚实 “底盘”。
另一方面,向科技要粮,赋能粮食增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向新高度,预计超过 65%。从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发力,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向着 80% 迈进,智能农机装备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从精准农业、智慧灌溉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节水节肥、精准管控,到绿色防控技术助力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全方位赋能,助力粮食单产提升、品质升级。
不仅如此,为化解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农业保险制度将更加完善。主粮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险赔付标准更加合理,赔付流程简化提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农民能及时获得足额赔付,稳定种粮收益预期,让农民安心种粮、放手种粮。
二、防返贫底线稳筑牢
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5 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 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至关重要。
精准帮扶持续发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将更加健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准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时跟踪其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 等情况。一旦发现风险隐患,迅速启动帮扶程序,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或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增收,或安排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或开展技能培训助力就业,确保风险及时化解,脱贫成果稳如磐石。
产业帮扶提档升级,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的 “造血” 功能。各地将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格局。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稳定在 60% 以上,助力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特色产业。同时,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就业帮扶精准施策,稳住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基本盘。通过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等多元渠道,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稳定在 3000 万人以上。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从 “体力型” 向 “技能型” 转变,吃上 “技能饭”、端稳 “致富碗”,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三、乡村产业腾飞新引擎
产业兴,则乡村兴。2025 年,乡村产业将在政策的强力助推下,燃起腾飞之火,照亮乡村致富之路。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 “乡字号”“土字号” 品牌。各地深挖乡土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发展诸如赣南脐橙、五常大米、安吉白茶等一批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推动 “一村一品” 向 “一乡一业”“一县一特” 升级。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通过品牌设计、宣传推广、质量管控等全方位扶持,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闯入世界,卖出好价钱,鼓起农民钱袋子。
推动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元功能。以 “农业 +” 为引领,深度融合二三产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农业 + 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初级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抢手的精深加工品;“农业 + 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蓬勃发展,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既满足城市人对诗意田园的向往,又为农民开辟增收新径;“农业 + 电商”,打破城乡信息壁垒,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热销,拓宽销售渠道,激活乡村经济 “一池春水”。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组合拳,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家庭农场专注精细化生产,农民合作社凝聚农户合力闯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抱团发展。
四、乡村建设绘就新画卷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2025 年,乡村建设行动将持续发力,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人居环境整治迈向纵深,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在中西部地区加大户厕改造力度,新改户厕质量过硬、管护到位,让农民用得舒心、放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人口密集区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偏远地区采用生态处理模式,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还乡村一泓清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垃圾分类减量深入人心,“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模式高效运行,乡村处处干净整洁。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补齐短板,打通乡村发展 “脉络”。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不仅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还向通组入户延伸,柏油路、水泥路修到农民家门口,公交线路覆盖更多乡村,让农民出行 “抬腿上车”;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规模化供水工程加速推进,水质净化处理达标,水量稳定充足,农民喝上放心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推进,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动力电通到田间地头,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5G 网络、千兆光纤加速向农村延伸,数字乡村建设蓬勃兴起,农民畅享智慧生活便利。
强化规划引领,塑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各地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结合自然禀赋、民俗文化,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留住乡愁记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美丽乡村如明珠般散落乡间,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五、科技赋能农业新动力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更是 2025 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新的一年,政策将全方位发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 “翅膀”,让古老的农业产业焕发出全新活力。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是当务之急。政府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让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引领等方面发挥 “头雁” 效应,带动行业整体进步。同时,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种业创新攻关,更是重中之重。种业是农业的 “芯片”,关乎农业发展命脉。2025 年,种业振兴行动向纵深推进,科研力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挖掘更多优异基因,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各地加大对种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现代化种业创新基地,完善种业产业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更装优质粮。
发展智慧农业,开启农业发展新纪元。随着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智慧农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精准农业广泛应用,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精准感知农田信息,实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实时监测,为农事决策提供精准依据,让施肥、灌溉、喷药等农事操作精准高效,节本增效显著。智能农机装备升级换代,无人驾驶拖拉机、收割机驰骋田野,自动导航、智能作业,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蓬勃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减少中间环节,农民增收、市民得实惠。
六、土地制度改革新红利
土地,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制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亿万农民的心弦。2025 年,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磅礴红利。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民心中的 “定盘星”。2025 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将进入全面实质性推进阶段。各地依据中央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稳步开展延包工作,确保农民土地权益长久稳定。这颗 “定心丸” 让农民吃下了对土地长期投入的 “放心丸”,放心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添置农机,激发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为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与此同时,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改革走向纵深。放活土地经营权,激活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 “助推器”。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在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形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变身 “甩手掌柜”,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又能腾出手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也是 2025 年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 “空心化” 现象下闲置的农房、宅基地亟待唤醒。各地政府创新思路,出台政策鼓励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资源。有的地方将闲置农房改造成乡村民宿,依托周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吸引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让闲置农房变身 “网红打卡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添彩;有的地方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小型农产品加工厂、仓储物流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补齐短板,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这些探索在赋予农村土地新活力的同时,让农民的 “沉睡资产” 变成增收 “活水”,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七、城乡融合发展新步伐
城乡融合,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更是 2025 年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一年,一系列政策将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让城乡携手迈向共同繁荣。
一方面,推进城乡资源共享,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各地持续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 “下乡”,助力乡村产业升级。通过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引导城市企业与乡村结对共建,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带到农村,让乡村产业接上城市 “地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加强城乡人才交流,选派优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挂职帮扶,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入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县城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各地加大对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完善落户政策,保障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不仅如此,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力支持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农村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持续改善,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比例提高,为农民健康保驾护航;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遍布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展望未来,共赴振兴
2025 年农业农村振兴政策亮点纷呈,从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到防返贫底线的稳固筑牢;从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乡村建设的精美雕琢;从科技赋能的强劲驱动,到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释放,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稳步推进,无一不为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了坚实之路。
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级政府、广大干部、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用勤劳与智慧书写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篇章,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奋勇前行,让广袤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让农民的笑容成为新时代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