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村谁来种地?
目前中国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岁数是57岁,并且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占比提高的趋势,未来中国谁来种地?是一个关系农业发展大的事。
“最近我们从经济日报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现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这种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担当。
调查显示,年龄结构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中60岁以上者占比仅为7%,龙头企业负责人最为年轻,60岁及以上占比为5%;从性别结构来看,龙头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中男性占比分别为81%、83%和87%。此外,文化程度较高,外出务工经历丰富、社会资源丰富也是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有别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特点。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东阳看来,未来谁来种地?没有必要刻意去强调。“只要地里有收益,只要能够提供产出,就会有人来种。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提高,哪怕是60多岁老太太,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轻松完成耕地和收割,这是市场机制决定的。”
“从本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可预见,农业化水平高的法人农业、专业农户会是未来中国农业重要的经营形式。”在王东阳看来,规模经营要适应三种现实:一是城镇化进程,二是科技进步进度,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截至目前,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来看,整个农业还是以家庭为主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程郁表示,不能把新型经营主体割裂来看,要关注他们未来新的组织方式,整体组合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是趋势,各种主体基于市场契约自发谈判、组合,形成了很多新型的农业联合体,联合体内部以自己的优势形成一种互补性的功能结合。”程郁认为,大规模和小规模有各自优势,没有生产监督,小农经济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资源,但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制约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地租成本、雇工成本,使企业化经营效率无法提高。实际调研过程中则发现了一些新的组织方式,规模企业选择采用高标准和标准化方式生产大部分产品,等生产规模更大,则跟农户联合起来,为了保证品质,建好棚,再转租给农户,企业则发挥对于产业链组织包括加工销售的优势。所以,下一步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应该看不同类型的主体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发展的态势。
效益大比拼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效益几何?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经济绩效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报酬率。“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较安全的水平,家庭农场的总体偿债能力较弱。年际变化来说,家庭农场偿债能力略有提高,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较为稳定。”郑风田说。
调查显示,家庭农场2015年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0%,同比降低7%;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资产负债率平均为13%,与2014年基本持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资产负债率为36%,同比上升11%。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维持在良好水平,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流动资产率比较低。资产报酬率,龙头企业反倒是最低的。但整体来看整个农业的投资回报还可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城市企业亏损较普遍,但调研结果显示,处于亏损状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很小,2014年,有1.79%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亏损状态,这一占比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1.41%,同比下降21%。
社会绩效体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他农户、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查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远大于其他两个主体,平均一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2496户。对农村的影响,相比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公共事业方面投入额更大,但是相比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向农村提供公共物品的比例更高。同时在公共物品投入结构方面,合作社提供的贫困救助较多,而企业提供的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较多。对农业的影响,调查显示,较多农业专业合作社选择了以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基准的生产标准,带动了相关农业主体的标准化生产。
生态绩效而言,2013年到2015年之间,企业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态势,体现出企业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2015年,企业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的平均投资额为34.47,比2013年增长了51%。
郑风田介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还从农业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发展预期等方面对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摸底。
“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普遍进入宽带时代,具备基本信息化设施,但在信息的搜集发布还是有问题。”郑风田表示,三类主体获取信息的需求略有不同,合作社、家庭农场最需要农业推广信息,然后是市场供求类信息类;龙头企业更关注经营方面的信息。对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特定信息技术或信息服务的应用情况的了解与应用,目前三类主体都比较低。
“调研中这个结论值得关注,这几年农产品电商一片繁荣,但新型经济主体的其他信息化能力并不强,这是一块值得开发的领域。科技部现在主推新创天地,即农村版的“双创”行动,希望吸引一些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科技部农村与区域发展所许竹青表示。
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则包括销售渠道扩建预期,融资规模增加预期,预期收入变化,金融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未来一个生产周期经营状况的预期普遍较好,龙头企业预期的高于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另外,三类主体普遍具有扩建销售渠道的计划和增加融资规模的需求,龙头企业的需求最为明显。”郑风田说。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喜是忧?
总的来说,上半年国内农产品价格涨幅持续上升,但不同农产品价格呈现走势分化态势,生猪、蔬菜、薯类(即肉菜类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有所下降。
对此,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汉权进行了解释。肉菜上涨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仍处于3年“猪周期”的上升通道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下半年随着生猪出栏的增加,价格将有所回落;而受去冬今春全国多地低温严寒天气和今年5-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影响,蔬菜供给出现季节性收缩,导致价格上涨和波动较大。三大粮食价格下降是由于我国粮食总体处于阶段性供大于求状况,受国家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加上国际低价粮食进口的压力。
另外,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维持宏观经济稳定都有积极作用。
其一,上半年农产品上涨对促进农民增收。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9%,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80,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其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肉菜价格升、粮食价格降,有利于引导农民增加生猪等畜牧业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减少粮食等阶段性过剩农产品生产,进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其三,上半年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促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农民有了收入才敢消费,今年以来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有利于稳定全社会消费总水平,上半年农村消费增长11.0%,分别高于城镇和全国平均0.8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扩容升级助推“去产能”和“去库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腾出空间。
二是扩投资。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业有利可图,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全国固定资产特别是民间投资快速下滑。上半年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0亿元,同比增长21%,远高于全社会和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17、9个百分点。
三是防通缩。PPI已经持续53个月负增长,工业领域通缩态势明显,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工业通缩,避免整个经济陷入全面通缩。一句话,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促增收、扩消费、稳投资、防通缩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也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实施产业扶贫。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合理的,要保持一定容忍度,但也有警惕出现价格过度波动现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为此,黄汉权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方面要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信息监测和发布,多渠道加强产销对接。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将小规模生产和分散化流通纳入到社会化大服务中来,减少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的“羊群效应”,避免造成农产品过度供给和过度收缩的极端现象。
三是按照“坚持市场化取向和兼顾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你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调整最低收购价,使其向市场均衡价格水平靠拢。落实好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政,确保顺利过度。继续完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
专家还为促进三农发展开了哪些良方?
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研究中心主任潘建成表示,总体来说,目前农业经济表现出平稳运行,结构优化态势,但农业的基础还不够太牢固。夯实农业的基础在供给侧改革,降成本、补短板,此外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意识:
第一,要意识到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同时现在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跟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可以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就是农业的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
第二,要意识到除了农民进城,农业的高效发展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引擎。所以要要加强农业的效率的提升,提升单位产出,同时对工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而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工业产品价格保持稳定,甚至下行的趋势也是必然的,所以功能产品之间的价格比价,会朝着有利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演进,这样一个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础。
第三,要意识到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业发展打开了巨大空间。消费结构升级典型的标志就是消费者对于更加安全、更加生态、更加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且增长迅速。因此需要农业发展与之相适应,关键是供给满足需求环节过程中如何改善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使得供给和需求得到无缝对接。
第四,要意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食品,还要考虑到食品之外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扩展我们的视野,把农业的发展更多地与经济的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刘长全则表示,农业规模化首先目前最重要还是得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产权不清会抑制土地的流转。比如,部分农民通过自己经营来保护产权,缺乏流转意愿;比如,目前缺乏土地长期流转会影响农业的长期投资,因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投资回报率周期比较长的一个生产,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产权,一般不太愿意投资;又比如,目前抵押担保的产权功能不完善,因此,对农民融资供给是比较有限。”
刘长全认为,三权分制的核心是明确权益的内涵、权益的边界。“未来在地的问题上怎么去改,怎么去推进,在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前提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主体框架下,怎么能够把产权改革推到前面,为投资人提供一个更有保障的权利的基础,促进投资,这可能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刘长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