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心 里 时 刻 想 着 亿 万 农 民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原会长黎兴发深情回忆杜润生
华歌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离世近5年了,他的历史功绩,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的英容笑貌,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依然记忆犹新。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原会长黎兴发,与杜润生相识多年,对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改革先锋人物十分崇敬,时常感念杜老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贡献和对自己的关心培养。在杜老仙逝5周年前夕,他动情地向笔者讲起与杜老在一起的难忘时光,以及杜老情注“三农”的故事。
平易近人令人敬
黎兴发是贵州省龙里县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他创办乡镇企业29个,其生产规模和产值在全省乡镇企业中首屈一指;创造7000个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成新生产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创办职业技术学校,涵盖14个专业,解决了企业技术用工难题。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
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龙里县考察,并亲切会见了黎兴发。在了解该县乡镇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后,他感到格外惊喜,到北京开会时,专门向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杜润生介绍了这一情况。
无独有偶。贵州省原农工部长、省乡镇企业协会名誉会长乔学衡,跟杜润生也很熟悉,到北京出差时,也向杜老介绍龙里县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和黎兴发的事迹。
听了两人的介绍,杜老非常重视,专门派工作组到龙里县考察。考察结束后,工作组向杜老作了汇报,杜老听后激动地说:“龙里县的经验值得肯定,黎兴发是个能人,要把他邀请来加入农民企业家联谊会。”
黎兴发回忆说,有一天,上面来的人拿了一张表让他填,他如实填写了个人信息。没想到,填完表没多久,上面就通知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并担任理事,一年后又担任副会长。在副会长中,当时他是最年轻的。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是杜老一手创办的,当时杜老任名誉会长。能在杜老手下工作,真是三生有幸!”黎兴发感慨地说。
1988年,黎兴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杜老。杜老给他的印象是很朴实,没有一点架子。一见面,杜老就嘘寒问暖,向他了解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询问他有哪些困难、税收高不高、就业人员收入多少,等等。还鼓励他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乡镇企业办得更好。一席话,让他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后来,黎兴发多次听杜老讲课。通过深入了解,他才知道杜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而杜老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堪称“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中国农村改革的参谋长”。
联想到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自己创办的乡镇企业越办越兴旺,黎兴发由衷感到改革开放好、党的政策好,对杜老这位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功臣更是崇敬有加。
一心为农民着想
以天下苍生为念,一心为农民着想,是杜润生的最大特点。
在黎兴发看来,杜老是对农村最熟悉、对农村工作研究最透、对农民最有感情的人。
杜老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学的是农业经济,在大别山打游击时与老百姓接触比较多,与老百姓的情感很深,也最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思考着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穷问题,怎样把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他深知农民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
1979年复出后,他分管政策研究,虽然位置并不高,但他站在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概念,使决策层统一思想、冲破束缚,推动中国农村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1982年至1986年,杜老主持起草以“解放思想”为中心任务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些一号文件,涉及“三农”工作方向,涉及广大农民利益,他深感责任重大。为起草好文件,他不辞辛劳,深入不同类型的农村,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直接下到基层末端,了解农村真实情况,倾听农民真实心声。
不仅如此,杜老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实习的大学生也要深入农村调研。调研时,不要吃农民的饭,吃了饭要拿钱,不能占农民一点便宜。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究,掌握最真实情况,带回第一手资料,为党和国家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中,杜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地方遇到了人口变更引发的土地确权问题。杜老得知后,派调研组深入贵州省眉潭县调研,指导眉潭县制定了“生不增、死不减,死亡绝户减、参军提干减、考上大学减”的具体方法。这一方法,成功解决了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留下的尾巴问题,有效维护了农民利益。“眉潭经验”推广后,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借鉴样本。
………
1987年,在杜老的推动下,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成立,会标是两把镰刀。杜老说:“农会虽然没有成立,但我们要先把农村改革中具有体表性的一群人——农民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作用,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2004年,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换届,黎兴发担任会长。杜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兴发,别小看这个联谊会,它是中国农民协会的雏形,一定要保存好这颗星星之火,将来一定能发展壮大。”
黎兴发动情地说:“杜老一辈子想的都是农民利益,唯独没有自己的利益。我相信,终有一天他的愿望会实现。”
崇高风范励后人
在杜老相识近30年,黎兴发发现,杜老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值得学习和弘扬。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
杜老一生几起几落,叠受委曲。文革中,他受到迫害,工资停发,被扫地出门。儿子被逼疯,后因病去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政治风波牵连,他被中纪委、最高检察院立案调查,不予党员重新登记。得知消息,他伤心倍至,老泪纵横。后来,幸有邓小平、陈云主持正义,才终止审查,准予他重新登记党籍。
尽管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头,但他从未动摇过信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党工作,将毕生心血献给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艰苦朴素,廉洁自律
杜老一向生活简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尽管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仍坚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
有一次,杜老的弟子翁永熙去看他。杜老非常高兴,亲自下厨做饭。原以为杜老要做什么拿手菜,没想到他端出两碗面糊糊,递一碗给翁永熙,自己端一碗呼噜呼噜吃起来。此情此景,令翁永熙百感交集。
杜老始终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他过生日时,一些老部下采取送红包的形式为他祝寿,全被他严词拒绝。2003年,他在一次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说:“我只是我们农口的一个符号,我们农口至今没有出现腐败分子,让我很欣慰。我们这些做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就是要常想农村的穷、农民的苦、农业的难。要有这样一种情怀,多做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绝不能当贪官污吏。”
2015年10月9日,杜老去世,黎兴发前去吊唁。走进杜老住所,他发现屋内除了大量书籍,一件像样的家俱也没有,连沙发扶手都是烂了。“家徒四壁、两袖清风,本以为是形容古代的清官,没想到竟是杜老的真实写照。目睹眼前景象,我和在场的人眼圈都红了!”黎兴发说。
是严格子女教育,树立良好家风
杜老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从不让他们打他的招牌在外面搞特殊、捞好处,做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后,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家成了会员,可利用的资源也很多。杜老要求子女对联谊会工作要支持、不干预,绝不能借这个特殊平台拉关系,为自己谋私利。前些年,联谊会缺一位副秘书长,大家提议让杜老的外甥来担任,但他坚决不同意。
逝者已逝,精神长存。黎兴发说:“杜老身上的可贵品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博大情怀。这种崇高精神风范,必将历久弥新,激励后人。”
(图片说明:黎兴发给来访者讲述杜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