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主头条

旗下栏目:

奏响振兴路上的“大小协奏曲”——四川眉山农业产业发展观察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18
摘要:一碟泡菜,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大关;一粒藤椒,香飘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一片竹编,编织出国家级现代产业园;一个合作社,引领现代粮食产业经营新模式;一个项目,带动生猪产业迈入欧盟标准新时代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地方,既有粮油、生猪坚实的主导产业基础

 一碟泡菜,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大关;一粒藤椒,香飘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一片竹编,编织出国家级现代产业园;一个合作社,引领现代粮食产业经营新模式;一个项目,带动生猪产业迈入欧盟标准新时代……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地方,既有粮油、生猪坚实的主导产业基础,又有领跑全国的泡菜、晚熟柑橘等产业基地,还有葡萄、枇杷、蜂蜜、鹌鹑等一大批叫得响的特色产业,是拥有“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和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这就是东坡故里,四川眉山。

近年来,眉山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在“特色”与“规模”间找准接口,走出一条“大园区拉动小产业,大平台搭载小产地,大项目带富小农户”的产业兴旺之路。近日记者来到眉山,去聆听那生动的产业发展“大小协奏曲”……

大园区拉动小产业

冬季虽寒,但眉山市东坡区的“中国泡菜城”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万亩蔬菜基地里,碗口粗的白萝卜被拔出地面,忙碌的菜农穿梭于菜地和运输车辆之间;纤尘不染的泡菜加工厂里,腌好的萝卜在自动流水线上装袋、过检,“摇身一变”成为鲜脆可口的泡菜;电商园和物流中心里,一箱箱泡菜被扫码贴签,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眉山泡菜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原本只是点缀餐桌的辅菜,何以成为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我们始终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眉山市市长胡元坤介绍,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引擎,具有强劲的引领带动作用,眉山市按照“集约高效、转型发展,全域覆盖、园区先行”的思路,锲而不舍地抓好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工作。

现代农业园区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眉山如何凝聚起澎湃的产业动力?

机制是纲,纲举则目张。眉山做好“管”和“奖”两手文章——一方面,成立园区管委会,推进“园区+国有农业投资公司”组建融资、土地、改革、治理的联合体;另一方面,出台《园区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加强政策奖补,强化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保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冬天,是丹棱县最美的季节,站在丹棱县丹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山坡上举目远望,黄澄澄、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相较普通品种,这些晚熟柑橘每斤可以增收1元以上。

时间退回到六七年前,眉山经历着柑橘“扩种”的粗放阶段,各区县大大小小、新老不一的品种加起来超过了50个,“多而不精”的弊端逐渐显现。

眉山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眉山的自然禀赋条件,找准了发展晚熟柑橘的比较优势,按照“强园区、提品质、创品牌、促增收”的工作思路,以“不与两湖抢早、不与赣南争中”为要求,引导各区县建立晚熟柑橘产业园,全面启动产业提升行动——构建了集“政、产、学、研、用、资”于一体的园区生态体系,柑橘交易中心、柑橘研究院、种植技术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头并进。

一枚金灿灿的晚熟柑橘带“火”了眉山。2019年,眉山整市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认定为晚熟柑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在于‘现代’,关键在于科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主要靠科技创新驱动。”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熊英介绍,眉山始终重视引导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遍地开花。

在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有个专门为泡菜服务的“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这里曾获得了国家行业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为推动眉山牵头制定泡菜国际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为30多家企业提供从咨询到建立生产线的‘一条龙’技术服务。”院长助理张伟介绍,研究院已累计转化推出了120多个泡菜新产品,每年为泡菜产业转化经济效益数亿元。

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粮食生产“两主体、四中心”之一,在眉山岷江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3000亩,全部进行了土地整理,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还曾作为基层代表之一,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对粮食生产建言献策。

“我从事粮食生产20多年,最大的体会和愿望是让想种田的人能种田,让会种田的人能赚钱。”李相德说,“目前,合作社每年种植水稻4.1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8万亩。下一步,还将重点推广托管模式,扩大生产和服务规模,并更注重在粮食质量上下功夫。”

以泡菜、柑橘、粮油产业为代表,眉山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的“组诗”篇篇属佳作——青神竹编产业园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国农业公园”……

在园区带动下,眉山优势主导产业勃兴,已建成泡菜、晚熟柑橘、平面竹编3个全国最大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了各级现代农业园区27个,2019年总产值达301亿元,园区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大平台搭载小产地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苏轼的一行诗,道出了眉山的物阜民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眉山,自古便被誉为“坤为上腴,岷峨奥区”,意为“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峨间最神奇的地方”。

同时,眉山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垂直落差约3000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更是多样,往往转过一个山头,种植的作物便不同了。

3万亩葡萄基地,2.8万亩无公害藤椒生产基地,10万亩枇杷基地,1.75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对于一个人口超过300万的农业大市来说,这样的产业规模算不上大,但众多“小而精”的产业却生机勃发,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在山地丘陵区搞农业,“上规模”面临先天不足。规模有限的农产品如何对接市场,是道由来已久的难题,眉山在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又是如何让其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

眉山的答案是用“开放”和“品牌”构建大平台,搭上大平台的“高速列车”,小产业、小规模的农产品也能在市场上飞奔起来。

“眉山紧扣‘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战略定位,坚持‘融入成都、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农业立体开放发展格局。”胡元坤说,产业发展要“跳出眉山看眉山”,以“大开放”促进对接“大市场”,为眉山特色产业带来更多机遇。

立足一域,眉山抱成都、倚乐山,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川南、川西南、川西的黄金走廊;放眼全局,眉山与成都共享天府新区、四川自贸区成长红利,共享机场、中欧班列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明显。

在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一栋栋钢化大棚沿着主路一直铺向远方,大棚内的葡萄藤仿佛在弯腰招手,迎接着爱吃、爱玩、爱休闲的成都客人。“这里的葡萄品种多、味道好,每年我都会带着孩子来园里采摘。”成都市民张铭正拿着剪刀挑选葡萄。

设施葡萄大大延长了采摘期,迎合了旺盛的市场消费需求,彭山区成了成都市民采摘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眼下,眉山已建成86万亩直供成都市场的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10余种特色农产品不用落地即可直达成都商超。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近年来,眉山巧用优势,久久为功发展外向型农业,已连续举办12届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连续3年承办中国食品安全年会,成功举办和参加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节会活动,省内外来眉山落户农企不断,农业开放平台不断完善。

“小产地农产品影响力有限,要想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还须变‘一盘散沙’为抱团发展,形成合力谋出路,把品牌做大做强,向大品牌要效益。”熊英介绍,眉山市正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2018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出台《眉山市“味在眉山·香飘世界”行动计划(2018-2021年)》,以“味在眉山”品牌统揽包括调味品、粮油、泡菜、茶叶、乳制品、畜产品等在内的13个产业发展,已建立起系统的产品体系,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261个,有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2020年,“味在眉山”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30.95亿元。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消费者随意走进一家大超市,通常都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寻到“味在眉山”的影子。

“借着政府组织的品牌推介活动,我们的特色菜已经出口到印度、尼泊尔了。”川南酿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陈彦汐说。除了食品,眉山其余小产地农产品也不断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东坡区的3万亩蔺草基地这几年成了“香饽饽”,蔺草编织的榻榻米、凉席等用品漂洋过海,装点着日本百姓的家庭。

如今,除了泡菜、生猪、粮油几大主导产业之外,眉山的鹌鹑、水产种苗、东坡蜂蜜、彭山设施葡萄、仁寿枇杷、洪雅茶叶、洪雅藤椒等一批特色产业也走在了全省前列。眉山先后创建“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13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多个,可谓是特色产业交相辉映、活力无限。

大项目带富小农户

长期以来,种养等农业产业税收低、甚至零税收的状况,让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但同一问题辩证地看,农业产业是“藏富于民”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是城乡发展的最大潜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要在‘强市’与‘富民’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二者共赢。”熊英分析,要兼顾县域发展与农民致富,就要构建起从大园区、大项目到家庭农场、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眉山引进了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德康200万头生猪、正大300万只蛋鸡、蒙牛二期等39个重大农业项目。在加紧项目落户的同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模式完善“园区+项目+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小农户的带动超过80%。

在仁寿县始建镇,几栋蓝墙白顶的现代化生猪代养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周围山坡上的柑橘林郁郁葱葱。山腰的监控室里,养殖户侯元德正盯着屏幕查看猪舍内的情况。

“这是育肥区,圈里的猪已经长到200多斤了,下个月就能出栏。”侯元德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监控镜头里,产房、猪舍、保温箱等区域情况一目了然。

侯元德的代养场是德康集团在建的1700个代养单元中的一个。按照“大项目+小业主”的发展模式,去年,仁寿县政府与德康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资20亿元新建祖代种猪场,德康为小养殖户统一提供仔猪和技术,小养殖户则为德康“代养”。

“县里为鼓励农户代养,对每个代养单元提供20万元建设奖补,并协调金融机构为代养户提供每个单元50万元的信用贷款,代养户只需出资30万元就能建起一个存栏量1200头的代养单元。”仁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赖利军介绍,代养单元按德康标准建设,实现了“圈舍标准化、管控数字化、粪污资源化、经营代养化”。

“按照今年的猪肉价格行情,一个代养单元大概能赚30万元,我还承包了附近的山地种植柑橘,采用‘种养循环’模式,施的是猪粪做成的有机肥,明年果子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在侯元德看来,“大项目+小业主”的模式,不仅帮养殖户解决了养猪无资金、无标准、缺技术的难题,还规避了疫病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目光转移到竹乡青神县,这里半城山水半城竹。在翠竹的见证下,青神富庶了千年,进入新时代,这一古已有之的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青神依托竹编产业园区引进项目集群,打造了国际竹会展中心、竹艺培训基地、竹业研发基地、竹企孵化基地、竹文化旅游路线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竹产业交易博览综合体。

川西田园上,阡陌纵横;竹掩水乡处,游人如织。从会展中心到竹林湿地公园,一条竹林风景线串起了一处处竹编工坊、一间间乡村民宿、一片片川西林盘,这条路线,不仅是产业路、景观路,更是农民的致富路。

“这两年,来这边的游客越来越多,手工竹编很受欢迎,我家每月的零售收入在7000元左右。”西龙镇的竹编艺人刘前兴说,他已经把女儿、儿媳妇召集来办起了加工厂,准备扩大产能接订单。

在项目集群牵引下,竹编已走出国门,远销欧美。据统计,青神县总人口仅20万人,却有3.5万人从事竹相关产业,细细的竹条,“编”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山再高,高不过攀登的脚步;路再长,长不过抵达的决心。迈着奋进的步伐,眉山已经找到产业兴旺的要诀,在审时度势中强主导,在协调发展中兴特色,在不忘初心中扶弱小,奏响了振兴路上的“大小协奏曲”!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