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对2021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指出,“三农”的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即从过去“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但仍将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
会议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讨论稿)》。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17年围绕“三农”问题 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人士认为,乡村振兴或将是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面对2020年不断发展的宏观局势,会议也从新的角度对“三农”问题进行阐述。会议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
会议指出,“三农”的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从过去“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
分析人士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小康的关键,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补短板”之举。此外,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高质量的完成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亦是关键之举。
不过,会议也强调,尽管未来“三农”的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但巩固扶贫攻坚的成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仍需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
此外,中央还决定,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会议指出,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12月2日国新办举行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表示,在过渡期内,将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同时,主要的政策措施不会“急刹车”,即无论是帮扶的资源,还是帮扶的力量,在未来5年将总体保持稳定。
在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方面,会议再次提出要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事实上,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年丰收”。分析人士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十四五”时期,保持全国粮食生产的稳定,亦可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带来助推作用。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个新亮点,是提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特别提及“种子问题”。
对此,中金公司认为,国内如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在种质资源储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将是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并借此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1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前部长韩长赋撰文指出,完善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其中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等,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装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健全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
乡村振兴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综合来看,分析人士认为, 无论是在扶贫攻坚时期,或者乡村振兴时期,发展乡村产业均是重中之重。但会议提到,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即农民如何更好的参与到产业效益的分配机制中,是乡村产业持续推进的核心和结果导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农村生态文明是紧随产业之后的第二和第三要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与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相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些差距,一些污染问题也需下大气力治理。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首先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只有补上短板,整个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
会议还提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三农问题专家、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长陈家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尽管大城市正逐步放开落户限制,但基于乡土情结、房价等多方面考虑,县城仍是很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选择的落户地点。
“这就强调了县域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各方面资源条件与农村拉不开差距,与大城市缩小不了差距,则很难真正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地。”陈家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