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充分发挥财政农业农村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落实党中央“三农”重大决策部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出席财政农业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并讲话。摄影/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席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履职尽责。在栗战书委员长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几年每年安排多项涉及“三农”的立法、监督工作。今年主要包括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关于财政农业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和相关立法等。
为深入了解财政农业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农业农村委联合成立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9月中旬我带队赴河南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单位,了解财政涉农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财政农业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中取得的成效、遇到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在四次视察河南、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都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近些年,河南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创新农业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支农效能,全省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同时,河南也面临保障财政农业农村投入难度较大、整合涉农资金改革尚需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方式创新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从全国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不断加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力度,2016至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业农村相关支出累计超过6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幅。一方面,在支出方向上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巩固提升。另一方面,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涉农补贴安排需要更加精准高效,资金统筹整合和绩效管理仍需加强;投入结构和方式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能力有待提升,农业农村改革支持力度需要加大;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力度还不够大等,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加以解决。
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擘画了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财政农业农村资金使用效益,把党中央关于“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第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胸怀“两个大局”,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岗位责任,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落实,更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夯实“三农”基础。
第二,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夺取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加大宏观调控应对力度,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转好。经过努力,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正增长,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两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宏观调控政策落地见效。要坚定不移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搞好产销衔接,确保供应稳定。要聚焦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瞄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依靠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三,要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万无一失。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出现高枕无忧的局面,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这不仅反映出我们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深谋远虑和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从中长期看,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资源环境要素日趋紧张,我国粮食供需仍将持续维持紧平衡态势;从近期看,受疫情冲击影响,今年以来全球多个产粮国陆续宣布禁止或者限制粮食出口,对一些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要把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继续毫不放松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节约粮食和食物,做到增产与节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
第四,要不断加强改进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对财政支持“三农”发展有明确的决策部署,各级财政在保障农业农村投入方面责任重大。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根据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压实各级政府投入和保障责任,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研究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等,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探索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投资到位、项目达标,不断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财政科研支持种业发展长线支持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特别是生态治理、土地整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改善耕作条件,促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要进一步推进资金统筹整合,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健全涉农资金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地方资金统筹整合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绩效管理,更好发挥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助力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