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要优先扫除“五大障碍”
当前,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如何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指导乡村振兴,确保农村在新一轮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私下认为,要优先扫除“五大障碍”:
一、调整乡村布局,扫除村庄太多的障碍
思路:做好规划,减少村庄,解决村庄太多而无从下手的难题。
理由:中国是农耕文化传承的国度,现有村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布局杂乱,数量众多。在实施振兴乡村过程中,针对面广、线长、点多的农村村庄,处处去振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则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二则也没有这个必要。很多村庄自然条件和发展条件并不优越,有些甚至恶劣,灾害频繁,再加上地理偏僻、群居数量不大,有些就是三五户人家,振兴这样的村庄远不如搬迁更容易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村庄消失和农民进一步减少是发展的必然。
办法:如曾经调整学校布局一样,对现有村庄要重新洗牌,减少数量,提升质量,把一部分村民迁居到交通便利、发展条件更好的地方。要打破乡镇、村组界限,全县统一规划定居点,甚至免费提供宅基地和出台配套奖励政策,引导适度集中,以点带面,便于乡村振兴顺利推进。搬迁后的宅基地,可还林可复耕,复耕的还可利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为乡村振兴融资。
二、搞好交通牵引,扫除设施落后的障碍
思路:打通交通线,带动其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理由: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的落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落后,深层次来看是交通条件的落后。有些地方不说远离交通主干线,甚至连普通公路也没有,进出都不方便,如何振兴?
办法:遵循统一规划,坚持交通优先,下大力度打通村庄互通的循环路、产业基地的通财路、进镇入城的便捷路,稳步推动电网、水网、通信网、电商网等配套设施升级,为乡村振兴搭建更好平台。
三、盘活土地资源,扫除机制不活的障碍
思路:对农村田地进行数字化改革,把分到家家户户的小地块集中起来,便于流转招商,便于项目进入,便于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
理由:土地是当前农村最基础、最丰富、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如果利用得好,则满盘皆活,如不能突破旧的模式,则举步维艰。当前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抛荒较为严重。一方面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弃地打工或从事其它行业;另一方面,农村田地一块块涉及千家万户,流转难、项目进入难、纠纷多,导致发展举步维艰。当前,乡镇干部说,因一处小地块流转谈不拢,而导致千辛万苦引进的项目流产的事例很多。
办法:可在维护农村稳定和现行农村土地政策的前提下,依托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大对农村分散田地的整合力度,将适宜成片耕作的农村田地,忽略地块边界,划片进行数字化登记。然后通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把小地块整合成大基地,提升优质土地存量,有利于田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公司集中。分到各家各户的仅是一个面积数字,农户按数字多少入股或分红。这样既解决田地荒芜问题,又便于招商进行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同时又保护农民权益和增加土地效益。当然,整合成大基地后,当地农民愿意经营的,可享有优先权。
四、引进社会资本,扫除资本短缺的障碍
思路: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湖北省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思路很好,崇阳县在这方面有柃蜜小镇、雷竹小镇、马鞍山国际休闲度假区等很多典型事例。
理由:乡村振兴光靠国家项目资金远远不够,靠地方财力支撑也很不现实。越是落后地方,县级财政都比较薄弱。另靠农民自身投入更不可能。必须将国家项目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彻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甚至搭建乡村振兴融资平台,把农村打造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新领域。
办法:围绕农村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科学策划乡村振兴的大项目、好项目,如乡村旅游项目、田园综合体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上山下乡”,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的社会主体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加快振兴步伐。
五、建立共享机制,扫除利益普惠的障碍
思路:乡村是农民的乡村,同时,也是城市人的乡村,是全社会人的乡村,要以共享理念来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人留得住,让城市人愿意来,让全社会共享优美的田园风光。
理由:乡村振兴,振兴的是乡村,没有农民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农民参与的乡村一定不像乡村。引进外来资本进驻乡村开发项目,一定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与当地百姓结成命运共同体,不仅老板能赚钱,更要让当地人受益。这样的项目才更受欢迎和更有生命力,甚至可产生“一个项目可振兴一个村”良好效果。
办法:农民除收益土地租金外,还可以用土地入股分红,优先安排用工,甚至可依靠开发自主经营依附性小项目。越是利益巨大的项目越要与民共享,决不能让少数人将利益“吃干榨尽”,把当地人排除在外。要健全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把农村发展的这块“蛋糕”做好,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