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愁不在:个别村庄繁荣难掩农村整体衰败已成共识!
几家欢喜几家愁,城镇化发展了中国经济,却“掏空”了农村的人。虽然农村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大家是看在眼里的。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但这些年农村人抛家深业,“抛弃妻子”的“用脚投票”的大量进城,已经说明了一切。
虽然媒体经常曝光某个村庄在改革推进下又有大发展的案例,但毕竟是少数,大部门农村感觉不到,农民感觉最明显的是农村的死寂:白天街头村里老人列队晒太阳耗时间,晚上整条街道空无一人。年轻人都成了村里的稀有物种。乡土社会以互帮互助为主,但现在很多村庄就算农民打算出钱雇人干体力活,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干活。现在农村死了人抬棺木下葬的,都是60岁左右的年轻人了!以前出殡当天街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现在真是人死静悄悄,只有当事人家里的每天三顿哭!
原来每个村都有小学,到后来几个村一所小学,到目前的小学只能去乡镇上。
发展好的农村有吗?有!多吗?不多!极少!
这应该是农村里少有的共识吧!
小时候的农村场景永远不会回来了,作为外出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只能停留在脑子里了。那些日子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二、谁的乡村振兴?如果连农民都不感兴趣那么必败无疑!
每当听到中国的城镇化率能达到80%的时候,我只能苦笑。14亿人的80%就是11.2亿人要进城,这个数字估计专家自己都不信吧,可能是在办公室呆久了,脑子都生锈了。
乡村振兴当然是好事,中央还是理智的,顶层设计决策当然是对的。不可能所有的农村人都城镇化的了,毕竟还要有近5亿人要长期生活在农村。基于我们的现实和党的承诺,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但是,鉴于以往新农村建设在有些地区被落地为“有钱盖房没钱刷墙”的简单操作,我对乡村振兴还是持谨慎态度。
乡村振兴先不谈那么大,那么远,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扪心自问:到底是谁的乡村振兴?
中央设想的乡村振兴,地方政府落地执行的乡村振兴、社会资金期待的乡村振兴和农民盼望的乡村振兴,可能完全不同。
毫无疑问,乡村振兴必须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也只能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农民的小康婚礼,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组织都是过来帮忙并道喜的,不能宾主倒置。
所以,合理的乡村振兴必然也只能是听取了足够多农民意见,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振兴。
但是目前来看,形式不乐观。各方屁股坐的凳子不一样,对乡村的理解和期望不一样,大家都在为自己想象中的乡村振兴而努力,作为主角的农民,反而被 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三、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回报!
农村至今依然不富裕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回报太低。不说一斤粮食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这样的煽情的话,单说7亿农民第一产业的产出只占GDP的7.2%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在国内干农业,尤其是大田农业,回报那叫一个低。
20年前的粮食价格跟现在的粮食价格有变化吗?有,提高的多吗?不多!
这是一张某省发布的1998年的小麦收购价格表,那时候农民还要交农业税。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1.15元每斤。
同期物价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医疗费涨了多少?工资涨了多少?
别的都涨,就是粮价不涨。这些年,连猪肉的价格都翻了起码3倍吧。
乡村振兴不能搞成单向的向农村输血,关键是要农民赚钱,提高农业回报,不提升农业回报,搞多少次振兴都是权宜之计。
这么多年来,不能说农民不努力,他们流的汗水比任何其他职业都多,但是最辛苦的人没富,问题出在哪里?
希望这次乡村振兴,真的不一样!希望农村能够越来越好!
几家欢喜几家愁,城镇化发展了中国经济,却“掏空”了农村的人。虽然农村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大家是看在眼里的。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但这些年农村人抛家深业,“抛弃妻子”的“用脚投票”的大量进城,已经说明了一切。
虽然媒体经常曝光某个村庄在改革推进下又有大发展的案例,但毕竟是少数,大部门农村感觉不到,农民感觉最明显的是农村的死寂:白天街头村里老人列队晒太阳耗时间,晚上整条街道空无一人。年轻人都成了村里的稀有物种。乡土社会以互帮互助为主,但现在很多村庄就算农民打算出钱雇人干体力活,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干活。现在农村死了人抬棺木下葬的,都是60岁左右的年轻人了!以前出殡当天街上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现在真是人死静悄悄,只有当事人家里的每天三顿哭!
原来每个村都有小学,到后来几个村一所小学,到目前的小学只能去乡镇上。
发展好的农村有吗?有!多吗?不多!极少!
这应该是农村里少有的共识吧!
小时候的农村场景永远不会回来了,作为外出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只能停留在脑子里了。那些日子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二、谁的乡村振兴?如果连农民都不感兴趣那么必败无疑!
每当听到中国的城镇化率能达到80%的时候,我只能苦笑。14亿人的80%就是11.2亿人要进城,这个数字估计专家自己都不信吧,可能是在办公室呆久了,脑子都生锈了。
乡村振兴当然是好事,中央还是理智的,顶层设计决策当然是对的。不可能所有的农村人都城镇化的了,毕竟还要有近5亿人要长期生活在农村。基于我们的现实和党的承诺,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但是,鉴于以往新农村建设在有些地区被落地为“有钱盖房没钱刷墙”的简单操作,我对乡村振兴还是持谨慎态度。
乡村振兴先不谈那么大,那么远,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扪心自问:到底是谁的乡村振兴?
中央设想的乡村振兴,地方政府落地执行的乡村振兴、社会资金期待的乡村振兴和农民盼望的乡村振兴,可能完全不同。
毫无疑问,乡村振兴必须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也只能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农民的小康婚礼,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组织都是过来帮忙并道喜的,不能宾主倒置。
所以,合理的乡村振兴必然也只能是听取了足够多农民意见,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振兴。
但是目前来看,形式不乐观。各方屁股坐的凳子不一样,对乡村的理解和期望不一样,大家都在为自己想象中的乡村振兴而努力,作为主角的农民,反而被 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三、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回报!
农村至今依然不富裕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回报太低。不说一斤粮食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这样的煽情的话,单说7亿农民第一产业的产出只占GDP的7.2%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在国内干农业,尤其是大田农业,回报那叫一个低。
20年前的粮食价格跟现在的粮食价格有变化吗?有,提高的多吗?不多!
这是一张某省发布的1998年的小麦收购价格表,那时候农民还要交农业税。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1.15元每斤。
同期物价涨了多少?房价涨了多少?医疗费涨了多少?工资涨了多少?
别的都涨,就是粮价不涨。这些年,连猪肉的价格都翻了起码3倍吧。
乡村振兴不能搞成单向的向农村输血,关键是要农民赚钱,提高农业回报,不提升农业回报,搞多少次振兴都是权宜之计。
这么多年来,不能说农民不努力,他们流的汗水比任何其他职业都多,但是最辛苦的人没富,问题出在哪里?
希望这次乡村振兴,真的不一样!希望农村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