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主头条

旗下栏目:

青海化隆“拉面” 拉“活”一个贫困县 拉向“一带一路”大世界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玉峰 杨志华 郜晋 发布时间:2018-11-14
摘要:化隆拉面店遍布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数量达到1.5万家,全县从事拉面行业的人数近11万,超过总人口的1/3,占劳动力的60%,“拉面经济”年产值100亿元。在已经脱贫的12万贫困人口中,有9万人通过拉面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原标题:青海化隆“拉面经济” 拉“活”一个贫困县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青藏高原上这座偏远的小城,不甘贫穷与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鼓足勇气,决心走出去闯一闯。1988年,厦门经济特区首家化隆拉面店开张营业。从此,化隆拉面人亲帮亲、邻帮邻,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中原大地到京津冀,拉面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碗拉面已经成长为“拉面经济”。如今,化隆拉面店遍布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数量达到1.5万家,全县从事拉面行业的人数近11万,超过总人口的1/3,占劳动力的60%,“拉面经济”年产值100亿元。在已经脱贫的12万贫困人口中,有9万人通过拉面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崎岖坎坷,这条路还会走得更远。化隆县委书记刘建昱说:“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化隆拉面人勤劳、朴实、创新、乐观的精神,正在成为新时代改革浪潮中一抹绚丽色彩。”

  拉“活”一个贫困县

  “先在店里做跑堂,学会了技术当面匠,攒够了本钱做老板。”韩永录用几年时间从化隆县拉干村的贫困户变身北京拉面店的小老板,一家子的脱贫致富路也走得顺顺利利,日子红红火火。他告诉记者,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自己走不到今天。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2015年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2.1%,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一人学好拉面手艺,全家脱贫不成问题。”说起拉面脱贫,化隆县就业局局长马玉忠底气十足。

  拉面是化隆人的“脱贫面、致富面”,要把这一碗面的文章做好,不仅需要贫困群众肯干、愿干、吃苦干的意志,也需要政府部门真支持、出实招,打破原来“贫困户培训完就散,散后不知道该怎么干”的僵局。

  2016年4月,化隆县正式推行“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面向贫困户家中的青壮劳力,自愿报名,把他们集中送到全国各地化隆人开的拉面馆,从跑堂干起,学服务、学技术、学经营管理等。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便可以通过政府的贴息贷款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自己当老板,韩永录正是受益者之一。

  短短两年时间,通过“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累计实训近300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一碗拉面让化隆县昔日许多贫困村变成了“拉面村”“轿车村”“老板村”“小康村”,让一个背负着沉重脱贫负担的贫困县彻底活了起来。化隆拉面服务脱贫攻坚使命还未完成,成长起来的拉面致富带头人正在谋划着新的策略。

  马玉忠说:“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扶贫拉面店’模式,筛选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由品牌拉面企业支持其开办扶贫拉面店,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等帮助。贫困群众在店既可以就业还可以参与分红,最终由贫困群众独立收购、经营拉面店。”

  拉出一条产业链

  几年前,在广州经营拉面店的韩光远一直就在琢磨,能不能既不离开干拉面这行当,又干点别的。“一家拉面店,日常所需的原材料中以面粉、牛羊肉、菜籽油等用量最大。要是能在这上面做成文章,或许就能找到一条新路。”韩光远说,“当时就想,全国化隆拉面店上万家,有这样的平台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现在,韩光远已经找到了这条路,开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全国化隆拉面店供应青海本地生产的菜籽油。目前,韩光远的商贸公司年供应菜籽油达到5000吨,覆盖化隆拉面店8000多家。

  如果说第一代化隆拉面人只专注于做好一碗面,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化隆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做好一碗面,而是把跟拉面能沾上边的行业都干好,让化隆拉面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化隆拉面的成长与发展就像是从一粒种子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既需要有笔挺的主干,也需要有繁茂的枝叶。

  马玉忠告诉记者:“化隆拉面发展到今天,无形中已经将许多相关产业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众创、物流、销售,这六大环节每个都大有潜力可以挖掘,每个都将一碗面的附加值极大提升,每个都可以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

  化隆拉面拉出的这条产业链正在释放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一大批返乡的化隆拉面人成立各类合作社399个、各类企业380家,涉及餐饮服务、牛羊肉冷链配送、调味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带动近1.5万户贫困群众从事油菜、饲草种植和牛羊养殖,年产值8亿多元。

  当然,新一代化隆拉面人还不会满足于此,一个更大的发展蓝图应运而生。打造化隆县群科镇“拉面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秀丽的黄河风光,充分挖掘拉面文化,让拉面与旅游“牵手”;建设拉面扶贫产业园,将汤料研发、清真肉制品及清真调味品加工配送、创业培训、拉面电商等合于一身,做大做强拉面经济。

  拉面牵手互联网

  一条网线,连通了世界,也连通了所有的化隆拉面人。

  在位于化隆县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里,有一间很特别的房间——拉面演播厅,伊斯兰风格的装饰,灯光、摄像机、导播台一应俱全。宽敞整洁的拉面操作台上摆放了各种配料,操作台的一旁设置有拉面讲堂。

  “别看这个房间小,可它却连接着十几万化隆拉面人的心。学会技能很重要,素质提升更重要。”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马青云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化隆拉面人,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此开展管理、法律、烹饪等方面的专业讲座和培训,通过网络直播,让化隆拉面人都能看到。”

  这只是拉面牵手互联网的一小步。多年在拉面行业里的摸爬滚打,敏锐的马青云发现,在外地经营的多数拉面店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他告诉记者,因为有些原材料必须是化隆当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所以原材料的采购和配送就成了大问题。可也正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商机。

  2013年,集职位招聘信息、饭店转让信息、原配料供应信息、行业资讯、政策引导等各类信息服务于一体的中国拉面网正式上线,成为了集拉面学员招募、开展农村电商网购普及、政策宣传、信息服务、清真拉面食材配送、信息对接等为一体的全国拉面行业最大的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和商品交易平台。

  短短几年,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达到6.5万,服务拉面店达2万家,其中仅化隆籍拉面店达1.1万家。已建成的广州、苏州、天津3个物流配送点,有效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未来这样的物流配送点将达到100个。

  此后,拉面微信公众号、拉面APP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相继建成运行。马青云感叹道,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真正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在“互联网+”的时代热潮中,化隆拉面敢于尝鲜、勇于尝新。“互联网+拉面”,这是新时代、新一代化隆拉面人的新世界。

  拉向“一带一路”

  如果说,30年前大山深处贫苦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靠着一碗拉面走出山门,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那么,30年后的今天,第二代、第三代化隆拉面人带着拉面的情怀,野心勃勃、信心满满,已经不满足于把化隆拉面带到全国,还要让化隆拉面走上世界舞台,将化隆拉面拉向“一带一路”。

  2017年6月,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一家化隆拉面店——海尼尔牛肉面正式开张。马黑买还清楚地记得,开业的当天,200平方米的店里挤满了前来品尝的当地人。马黑买说:“虽然之前也做过市场调研,但根本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不过,我要是马来人,肯定也会来尝尝鲜,品味一下中国的美食。”

  说起为什么选择在马来西亚开拉面馆,马黑买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当时,化隆县十几个拉面老板一起到马来西亚考察市场,最后就只有自己做出了开店的决定,不仅因为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是看重了这里的市场环境,但更多的是想把拉面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几天,马黑买的弟弟正在土耳其考察市场,或许用不了多久,化隆拉面店就能落户土耳其。把化隆拉面拉向“一带一路”,这是新时代每一个化隆拉面人怀揣的梦想。马青云也在盘算着,“化隆拉面走过了30年,在国内已经接近于饱和,必须谋求新的出路,‘一带一路’战略是化隆拉面走出国门的最好机遇。”

  马黑买说:“等再过几年,我们拿到国际清真HALALI认证,就可以通过品牌连锁的方式走进更多的穆斯林国家。”不过,他也建议,政府对化隆拉面走向“一带一路”要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

  目前,在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沙特、埃及等国家,化隆拉面店已经达到了20多家。化隆县县长马占奎说:“每一家化隆拉面店就像是‘一带一路’上的一盏灯,在照亮‘拉面经济’前行的路、未来的路,也让中国的拉面文化闪亮世界。”

责任编辑:李玉峰 杨志华 郜晋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