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江安县底蓬镇金银村的村民赖世德(左)、黄守才(右)正在实行“2+1”开厢强化免耕节水栽培的水稻田中检查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
本网讯(张海树) “这样栽水稻,好薅秧、好管理,还能抗旱,我们欢迎!” 5月22日,江安县底蓬镇金银村的村民赖世德十分高兴地告诉笔者。“我的3.6亩水稻全部实行‘2+1’开厢强化免耕节水栽培,长势比去年好多了”。
据了解,水稻“2+1”开厢强化免耕节水集成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适宜于川南冬水田区域推广应用,该在技术在选种、育秧、开厢、施肥、移栽、管理、收割、蓄留再生稻等八个关键环节上有重大突破,是一项免耕、少管、节本、增产的水稻种植技术。实行‘2+1’开厢强化免耕节水栽培后可以实现亩增稻谷200公斤,节约生产成本100元。
江安县农技站站长潘世江告诉笔者,该技术具备五个优点:一是增产效果显著。应用该技术采用宽厢深沟措施,秉承了半旱式热理学原理,在旱育小苗浅栽的基础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07年中稻亩产577.5公斤,较对照增产108.2公斤;再生稻亩产305.9公斤,较对照增产137.2公斤,两季合计产量为883.4公斤,净增产245.4公斤,增幅达到38.5%;二是节水效应突出。在开厢规格达到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每亩可净增加蓄水量33立方米,使田间地表水容量提高一倍,且蒸发面仅有平板栽培的1/6,可有效预防川南春、夏、伏旱灾情,每亩节约用水100吨以上;三是有效抑制座蔸。川南稻区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积在60%以上,多数农民习惯于次年开春后翻耕,这是川南稻区大面积发生中毒座蔸的主要原因。该技术采用免耕、农艺、化控“三结合”方式,从根本上可以避免水稻发生中毒座蔸;三是省力节本高效。与平板栽培比较,该技术完全省去犁耙费用,大面积不再开展座蔸防治,非特大旱灾不会产生抗旱投入,栽秧因不再牵绳而便捷,收割因稻株集中而省时,综合测算每至少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基本适应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五是便于优化持续。以往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年度之间是完全意义上的重复,技术反弹严重。该技术是在重复利用上年的固定厢面,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耕,农民易于接受,推广面可逐年得到巩固和叠加,并能相对稳定移栽规格,使基本苗达到1.2万苗左右,为确保水稻高产奠定基础。
今年,该县落实水稻“2+1”开厢强化免耕节水栽培面积1万亩,目前长势喜人,田间实有苗数14万苗,较往年同期高1~1.5万苗。当地农民都说:“这种栽秧技术好,我们欢迎!”
编缉:吴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