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定是干出来的,干需要能力、需要本领,最关键的还要有一颗肯干的心。”在南川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只有聚人气、凝人心,内化同一条信念,唤醒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南川以乡村“振心”推动“振兴”,乡村振兴深入人心、动力十足。
用自强的力量“振心”
张中伦: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收拾吃点早饭,花上半个小时清洁门前院后,再到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这是南川区河图镇长坪村村民张中伦的日常生活。他像上班族一样,每天在蔬菜基地里工作8个小时。
“虽然已经脱了贫,但还不是歇下来的时候,苦点累点才能有好的日子过。”张中伦认为,“靠人吃饭空米缸,唯有下田流汗才能谷满仓”。
曾经,张中伦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过去的他,一直靠天吃饭,家里的3亩多地种的都是土豆、谷子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的收入仅够家里的日常吃喝。他自己因车祸导致双股骨头坏死,妻子患有早期肝硬化,还有孙子、孙女上学花学费,一家人因病、因学致贫。
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租用了他家3亩土地,每年能获得780元左右的租金;通过配股分红,按照人均320元,张中伦一家6口人,能获得1920元;在村里发展的蔬菜基地,优先考虑贫困户务工,张中伦还能收入4000元左右…….
“如今全家全年收入加起来能达到近2万元,与脱贫前比起来差不多翻了一番。”在张中伦看来,好日子要靠政府的好政策,更靠自力更生。因此,今年他用8000元积蓄购买了一辆二手长安车,用作儿子拉货赚钱。想象着载满货物的汽车穿行在村镇间,张中伦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像张中伦一样的自力更生脱贫典型,南川区还有不少。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该区为广大农民群众上“思想课”扶梦想,设立农民学校,遴选政治坚定、理论过硬、政策熟悉的志愿者240余人,组建脱贫攻坚梦想宣讲队,广泛宣传一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不甘贫困、勤劳自强的思想观念。
用奉献的力量“振心”
余本寿:先拿我家做示范
走进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只见大小道路干净整洁,之前扎眼的垃圾堆、柴草堆被绿化苗木取代。优美的村容环境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在几年前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落。
而发生这一切的转折,源于一个基层党员——余本寿。他以无私的奉献,激发了当地村民振兴乡村的力量。
为夯实生态宜居的乡村底色,近两年南川区着力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但刚启动时,大多数村民却不太乐意配合:“除了自己家里,哪个有空天天打扫屋前屋后。”“土地是我的,凭啥子要拿出来‘公用’。”……
就在这时,作为党员的余本寿站了出来:“其他人不干,先拿我家做示范。”于是,他便把自家土地拿出来修公共厕所,修垃圾站,建花园。并在人居环境改造期间,不断带头做工作,调解矛盾:当挖污水处理池的泥巴无处放时,他就去动员村民腾地方;当修便民道村民不愿把土地拿出来,他去劝说……那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余本寿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他的影响下,村民逐渐开始主动投身其中,愿意把土地拿出来修路,也愿意把院坝拿出来修花园。
村居变美看得见,村民们也忍不住夸耀:“一出门看到哪点都好看,不管哪个到我们村来,都羡慕得很。”
而对于自己的“损失”,余本寿毫不在意:“我付出的这点不算什么,但环境变好了,受益的却是所有人。”
用发展的力量“振心”
秦茂盛: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我是地地道道的南川农村娃儿,每年回家,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现在的农村更不一样了!”从喜人的农村变化中,今年32岁的秦茂盛坚定了扎根在农村的信念。
秦茂盛是南川区南城街道双河场村民。大学毕业后,他在重庆主城找到了一份在重庆微电子工业学校任职的工作。就在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会好好在城里生活的时候,在主城工作4年后,他却回到家乡当农民。
“时值南城街道正在打造万亩高山蔬菜基地,这里的空气环境、地理位置是非常适合搞现代农业。”秦茂盛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在南城街道官地村流转了200亩土地发展高山蔬菜产业。
通过精心培育,秦茂盛第一轮丰收获利100多万元。这为他发展农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在搞蔬菜种植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放在了观光农业上。他在媒体上做广告,在微信朋友圈里搞推广,吸引家长带着孩子周末到园子里采摘。并在南川区农委的指导下,建起了南川区科教示范种植基地,跟学校接洽,让孩子们到这里来体验农耕文化。为了让游客来了能住得下,他还建起了提供特色住宿的生态农庄,配套了儿童游乐场等。
“农业发展生态绿色大有可为,如今在农村也可以闯出一片天。”秦茂盛说。
农业产业的“钱景”鼓舞人心。在秦茂盛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也纷纷发展起了高山蔬菜和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