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村沃土探寻振兴之道
——农业农村部二〇一八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李梅 本报记者郭少雅 李竟涵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农业农村部120名干部在春寒料峭的初春三月分赴全国30个省区市、60个村,拉开了第八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序幕。
在行前动员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要充分发扬“深入唯实”的寻乌调查精神,开展全景式调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的实情摸准摸透,为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第一手材料。
走访了133个乡镇、2916个农户,召开了436次座谈会,访谈7800多人次,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以60个村为样本形成了60个调研报告……一个月后,农业农村部30个调研组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120万字的调研成果鲜活具体、分析深刻,交织成新时代中国乡村风貌的生动写照,为下一步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判断,制定出台更多“接地气”的好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如何兴旺——
产业结构调优,土地经营放活,调研组在基层创造中找答案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从过去8亿人“吃不饱”,到如今14亿人“吃不完”,农业已从追求高产量转向追求高质量。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转型升级,去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压减黑龙江等寒地的井灌稻种植面积,减少库存压力。调研组发现,东三省的水稻种植大户正面临着农田机井水位下降、黑土层厚度减少、东北粳稻库存压力增大等挑战,适当调减水稻面积,有助于淘汰低效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水稻调减后,短期内农场收入难免减少,调研组建议可以针对种植大户进行适当补助;针对“稻强米弱”的现状,建议发展大米加工业,有序推进水稻面积调减。
土地经营活,农村才能富。如何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助力农民增收?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在基层有了新发现。2010年,首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成立,目前全村已有87%的农户入社。2017年合作社实现经营利润16.5万元,农民亩均分红近650元。调研组总结了股份合作社的实践经验,认为产权明晰是基础,农民主体是关键,专业运营是保障,多方共赢是动力,由此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职业经理人创业增收,形成了发展合力。
受益于全省“四化同步”试点,湖北省潜江市赵脑村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等探索,全村2/3的农户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新社区。调研组指出,这种方式解决了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实现了村集体、农民、企业的利益平衡。但仍需研究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具体政策,对占补平衡的范围、规模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
江苏省睢宁县在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上进行了创新。县农业公司整合农业项目,依托担保平台,为镇农业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镇农业公司自主经营,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综合服务设施、市场订单、农资、农机和科技服务;村集体股份合作社通过经营集体农场,配套提供农机、仓储、烘干、冷库和土地流转等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在镇村带动下经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县农业公司+镇农业公司+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新体系带富了新农民,睢宁县农民的收入来源随之实现了多样化。
既要听民意,又要解民忧。在农业农村部持续帮扶了32年的武陵山区,永顺县马鞍村的猕猴桃产业已初具规模,调研组为果农联系专家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湘西猕猴桃品质,让猕猴桃成为当地的“脱贫果”“致富果”。
“芮城苹果”是三晋特产,但由于种植分散、技术服务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农户说起苹果“苦比甜多”。调研组主动联系了加工企业海升果业公司,与芮城县政府签署了投资开发苹果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公司将在芮城分两期建设苗圃、种植基地、采摘旅游与加工仓储设施等苹果产业基地,“有了这么好的产业基地,芮城苹果的未来一定甜似蜜。”村民赵光义说。
农村短板如何补齐——
公共服务实现有效供给,“空心村”破解养老难题,调研组在群众幸福感中找“金点子”
决胜全面小康,农村是关键。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问题很关键,这也是本次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重点。
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农村公共服务难以有效供给。一些村庄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难突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高难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补齐。
“金点子”往往来自基层。在山东诸城,调研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我们住的是敞亮的楼房,有天然气、自来水、抽水马桶,冬天有暖气,跟城里人没啥两样。”得利斯社区村民郑淮茂说。诸城市将若干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统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办事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速度提高,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从传统村落治理到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更科学,凝聚力更强。社区党委下设若干党支部,以自然村为单位选举产生经济联合社,承担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村民王松强说:“并村入社区后,大事都是社区‘两委’一起协商,定下来的事没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干部作风也改进了。”
有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近1.5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如何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关系着农民是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调研组了解到,不少农村老人不愿住养老院,“空心村”养老成为难题。江苏常州城西村75岁的唐海银大爷告诉调研组,虽然现在吃穿不愁,还和一班老人组织了“友乐团”,但因为子女都在城里定居,当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养老就会出现问题。
在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河防口村,调研组走访了北京市首家养老驿站。河防口村老人多为独居,做饭、安全都成了大问题。经多方努力,村里将老村委会办公楼改造成养老驿站,内设食堂、棋牌室、图书室和住房等,村集体出资与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务,现在每天来驿站的老人有90多人,养老问题得到解决,乡村治理也找到了一个有力抓手。河防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春告诉调研组:“村民心情舒畅了,村里的各项事业也就好办了。”
海南南滨农场已有66年建场历史,21世纪初,作为“国家队”一员,农垦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农垦人斗志昂扬,充满着幸福感和自豪感。十几年后,调研组在农场考察时感到,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农场职工身份不明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困扰着曾经的“海燕人”,也给他们的转型再腾飞提供了契机。“场队与一些地方农村相比出现了差距。这个落差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借着国家南繁规划主战场之一的优势,迎头赶上。”南滨农场红华作业区海燕队队长李春滨说。
农民如何安居——
敢壮士断腕,按规划建管,调研组在乡村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调研组来到移沿山村农户家里共话生态经。移沿山村是浙江十大最美乡村之一,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内。村党支部书记施阿三告诉调研组,过去可不是这样,村里原来有一个家庭木线条加工集中区,年产值达1.5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但总体小散乱,有污水和烧煤污染。在市、区支持下,村里将符合标准的企业都迁进了区里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不合标准的都不留,腾出来地方建设生态农庄,开发传统古村落,村容大变样,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好环境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人气。“在黄桥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于绿树丛中。”调研组在民情日记中写道。2015年,黄桥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村庄保护规划试点,村里请相关部门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城乡互动的魅力乡村。广东调研组走访了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河村,占地120亩的河村公园规划设计环境优美,辽宁调研组在盘山县太平街道新村看到一望无际、正待春耕的稻田。村里开展家庭环境评比,激励庭院环境美化。
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少不了,产业转型也要跟上。湖南省益阳市菱角岔村全面实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蓝顶白墙”的新型湖乡建筑风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观。为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村里的养殖大户主动转型,拆掉了猪场牛圈,发展果蔬种植、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现代农业,调研组看到了一个生态宜居村庄的雏形。
河北调研组在平山县李家庄村了解到,该村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改厕改水改电,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业经营并带动农户经营“农家乐”,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万元。
在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调研组发现,曾经污染环境的废弃稻草被加工为草绳、草棒或草柱,供企业作垫料。不仅具有环保效益,也为水牛赵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经测算,仅销售稻草一项,2017年全村户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在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三澳村渔民身上,调研组看到了传统捕捞业的衰落和困境,沿海普遍存在过度捕捞问题。进一步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发展水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不断提高渔业发展后劲和活力,是破解困局的良方。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兴村关键在党,致富根本在人,调研组在乡村变化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边远贫困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内蒙古调研组找到的答案是“两挂车三张网”,抓好产业扶贫和住房保障“两挂车”,织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生活救助“三张网”。兴安盟突泉县曙光村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当地党委政府把贫困群众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把贫困群众的需求排在第一位,政府扶持、企业带动,有了靠山和资源,贫困户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劲头十足。访谈中,贫困户纷纷反映,党的政策含金量高,只要踏踏实实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就一定在前头。
头雁振翅,群雁高飞。各组在调研中发现,乡村振兴根本在人。一排排整齐的联栋自动化日光温室,平整的乡间道路上一辆辆农用小汽车往来穿梭,宁夏调研组在固原市姚磨村看到的景象,是过去村里人不敢想的。这得益于在基层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姚选,他因地制宜带动村民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其中85%来自冷凉蔬菜产业。
在安徽省芜湖县,种粮大户戴二保组织村民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稻米被益海嘉里评为“谷王”。说到如何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时,他跟调研组说了自己的“三个希望”:一是希望国家能够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给农业初加工、三产融合用地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希望能够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三是希望把种粮补贴补给真正种粮的人。有了这些政策支持,戴二保计划继续创新销售模式,拿出170亩地搞稻虾共作,专供会员使用;找机会并购一家米厂,继续向产业链后端延伸,扩大自家品牌的销售比例;还想发展农旅结合,打造一个集生产、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戴二保是当前大户经营状况的一个缩影,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今后打算,对于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完善农业农村扶持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尚贤者,政之本。如何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合格的“三农”工作队?2014年起,陕西省凤翔县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职业农民出台了产业、贷款等系列扶持政策;每年开展不少于24课时的继续教育;通过政府购买、选拔职业农民担任技术服务人员为各村开展技术服务;开通微信公众号搭建职业农民学习互动平台,保证离校不离训,其中湫池庙村职业农民最多,有123人。在村党支部书记任珠亮看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此刻的湫池庙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政府要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励人才在农村创业兴业。”
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开展8年来,调研组成员和农民“手拉手”“心连心”,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将“三农”政策部署带到基层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征程方启,发展建设重任在肩。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总结交流会上指出,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告一段落,但调查研究工作必将长抓不懈。农业农村部还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好传统保持下去,不断加强组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改进作风,做到唯真求实搞调研,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