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志强看来,“二八原则”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的现代化科研育种体系,中心科研涵盖了育种技术研究→种质资源(亲本)创建→新品种(选)培育→品种示范推广的全程研究。为兼顾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中心在科研设置上参考了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将育种的各个环节分段建立攻关组(车间),形成链条,前端研究为后端服务,打破了原有的课题组模式,不准许科研人员从材料到品种“一棒子”干到底,品种的选育由中心副主任统筹决定最终的成果。中心科研团队各个环节在有效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各司其职,极大地提升了科研速度和育种效率。同时,传统作坊式的育种模式中,各自为战、重复研究过多、带头人流失导致团队溃散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正是由于该中心在育种研究上的独特运作方式,其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就不可能只针对最后的组配者,而是兼顾到全链条各环节上科研人员的贡献。
像华南农业大学这样兼顾各类科研人员权益的做法并不是仅此一例,在广东的香蕉种植园中,技术入股的方式也调动起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自2011年起,我国香蕉生产量跃居世界第三。2015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达536万亩,产量达1211万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站在广东省东莞市的香蕉种植园内说,“虽然目前香蕉已发展为我国华南诸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高效益经济作物,但近10多年来,我国香蕉产业受到枯萎病的沉重打击,蕉园出现大幅减产甚至失收,蕉农损失惨重,产业发展面临极大困难。”
放眼望去,香蕉种植园内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果实饱满、叶片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蕉林,另一边却是果实细小、叶片枯黄腐烂,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蕉林。“这块地是香蕉枯萎病的重灾区,高抗枯萎病的香蕉新品种‘中蕉9号’和其他品种的差异从这块地看就显而易见了。”易干军解释说,“香蕉枯萎病传染性极强,难以根治,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土壤中可存活30年之久,常造成大面积毁园,已成为严重影响全球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国际难题。‘中蕉9号’经过近4年在广东惠州、湛江、茂名、东莞,广西南宁、海南三亚等地重病区的多点栽培试验,未发现一株感染枯萎病,而且丰产性、商品性、口感、抗逆性良好,受到蕉农的一致好评。”
如今,领易干军更为高兴的不只是“中蕉9号”饱受各地蕉农好评,而是“中蕉9号”的科研成果权益通过品种权入股得到了体现和分配。
“木本植物以及很多果树的育种周期很长、投入很大、成本很高,很难像水稻那样通过品种权转让的‘一锤子买卖’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副所长钟广炎说,“‘中蕉9号’以品种权技术入股可以取得长久的效益,有利于保证持续科研投入。”
记者了解到,品种权持有人易干军及果树所在广泛与有关香蕉组培厂商进行协商的基础上,与广东湛江科星种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中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30%股权由果树所以中蕉9号、中蕉4号等知识产权入股,70%股权由公司自然人投资700万元现金入股。品种权持有人授权广东中昇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中蕉9号等抗病新品种。
“入股之后,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切实感觉到国家对于科研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作为“中蕉9号”第一育成人,易干军告诉记者,“未来分红时,会考虑到团队内每个人的贡献。团队每个人的内分工不同,搞技术研究的、搞选育的、搞推广的等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平衡,一方面要考虑到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团队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