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涛
今年一季度,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经济“答卷”:实现可用资金比去年同期增11.9%,比任务数增9.81%,交税比去年同期增11.96%。
经济新常态下,华西的发展依然稳健而富有活力。这个坚持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道路、屡创中国农村发展奇迹的地方,从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到新世纪“育人”,再到现在的“提、转、拓”……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个阶段迸发出的强大能量都令世人瞩目和惊叹。
国家改革的浪潮正一路奔涌着向纵深推进。进入新时期,总是在下“先手棋”的华西如何战略布局?怎样转型发展?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又怎样进一步增强5万多“大华西”人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变与不变
——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追求;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走进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移步异景。标志性的塔群和别墅群间、直入云天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里、金塔上、万米长廊下、博物馆中、农业园里、报告厅内,来参观、学习、旅游的人们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村内一个个大红标语牌标识着这里的独特气质。
4月28日,在华西干部学院二楼的一间大会议室,江阴市第九批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智力援疆“百千万”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正在举行。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照例来讲“富脑袋”与“富口袋”的经验,希望把华西精神和理念传播得更广。“每次培训班上,只要能抽出时间我都会来讲一讲,哪怕来的1万个人中,能感染带动100个人甚至只有10个人,他们回去后把家乡改变了,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被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和“不简单之地”的华西,吴协恩作为“二代掌门人”已经挂帅近15个年头。在老书记吴仁宝走后的4年多时间,吴协恩更加坚信信仰的力量,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更坚定地推动改革创新。
如今,循着两张产业脉络图,可以看出华西的经济发展轨迹:一张是西部以重庆为中心,北到西藏、新疆,南到云南、贵州,中部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图”;一张是从香港到日本,从英国到意大利,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从阿联酋到莫桑比克的国际“路线图”。华西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亿元,除传统优势产业外,近几年大力拓展的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也陆续进入“收获期”。
“老书记的思想传承好,华西就能持续发展好。”吴协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西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有“华西精神”和“吴仁宝精神”。这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永不服输,决不放弃”的精神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华西人的脉搏里,成为华西村永续发展的健康基因。
华西有个“双百”梦。这个梦并不是“百亿”“百强”,而是要成为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和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过去,吴协恩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让华西更成功”;现在,他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华西更长久”。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华西必须随着新形势进行改革。按照中央精神,有些必须变,有些一定不能变。”吴协恩说,“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是道路和追求;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变的是责任和使命。”他认为,不能靠“家长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维”办事,不能凭“一刀切”用人。他和父亲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差别,发展的思路也不同,但信仰是相同的,带领村庄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