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习近平
著名全球史学者麦克尼尔将世界各个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如大海起伏的波浪,彼此联结、交往互通,又在不同时期站到了人类历史的潮头浪尖。
今天,世界格局又一次来到了文明交融传承的十字路口。当世界为发展缓慢迟滞、内在动力缺乏的经济问题困扰时,为力量对比改变、固有秩序渐失的政治问题忧心时,“中国不能缺席”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方略”“中国主张”不断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内涵。开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正对全球和中国自身发展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农业是我国最早开放互通的领域,沿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农业商贸活动从古走到今,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同时,也为世界农业贡献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力量。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买全球、卖全球,中国农业搭上“开放号”列车加快与世界的联通融合,农业开放的新实践举世瞩目。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在全球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的奋斗与世界的发展交织并行,解决世界问题要到中国找答案;同样,解决中国问题也应立足全球、融汇八方,在“开放”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农业在与世界的链接中视野宽广、潮平岸阔。
两汉两晋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带来了胡椒、胡麻、胡萝卜等“胡”系列作物;南宋至元明时期世界航海业大发展,外国船只传入番茄、番薯等“番”系列作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以开放融合为背景,以交流互通为前提的本土动植物物种的优化更迭史。这其中,特别是玉米、薯类等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自明清时期传入,为中国人口在短短两个世纪实现从1亿到3亿激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地球更加趋于“扁平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打量自己和世界,最终实现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这是一个国家取得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虽拥有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土地,曾在很长的历史中都站在人类生产力的前端,但在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中,却因种种原因被落在后面。近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再次与世界建立链接,共享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全球资本。事实证明,中国在融入世界农业大市场的竞争锤炼中,生产力和竞争力获得快速提升。
当前,在“开放”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引进、消化、吸收、融合、升华发达国家先进的现代农业理念、技术、设备、管理和模式中,结合古老东方农艺和中国农业特点,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确立了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大格局中的位置。
在育种这一最具科技含量的农业领域,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分子标记实验室,拥有每天产生200万个基因型信息数据点的能力,无论是分子育种能力,还是分子检测速度,都可以与世界种业巨头的实验室相媲美。
从空中俯瞰内蒙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巨大的绿色圆圈镶嵌在黄土地上。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麦田怪圈”,而是最早引自国外的指针式喷灌设备以地为纸、以水为墨,画出的生命之圆,先进的节水喷灌技术让原来旱作农业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呈现一片生机和绿意。
据测算,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50%,引进的国际农、牧、渔业先进技术几乎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所有环节。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不断提升国际涉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参与了三聚氰胺、莱克多巴胺、硫丹等一系列国际残留限量标准的制订,我们主导制定了8项茶叶CAC标准,标准制定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全部按照中国严格的生产和加工方式,以茶闻名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优质的茶产品。
开放农业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力的提升,还有立足更宽广视界的资源互补。我们搭上从“石油农业”“白色农业”跨向“绿色农业”的转型列车,顺应全球配置资源和全球市场竞争这一大趋势,在坚守“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下,对有些少不了、缺不得,需要进口补充的产品;有些竞争力比不了,缺乏优势的产品;有些资源环境之弦绷得太紧的产品,采取适度放开的策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丰富多样赋予整体思维、全球视野。
开放的农业对国人来说,最直观的印象是开放的餐桌,今天,我们又迎来新一轮食物的往来交互,经历着祖祖辈辈不曾有过的味觉体验。
从加拿大冰冷海底被捕捞上来到运抵中国,一只大龙虾的海陆空环球旅程只需24小时,再经过一级级争分夺秒的冷链配送,最后,只有鲜活的龙虾才有资格摆上中国人的餐桌。京东商城2017年春节消费数据显示,进口生鲜销量一路高涨,比2016年增长超过14倍。
在寻常百姓家,“吃饱吃好”已经餐桌上成为现实,“吃得健康”“吃得正宗”甚至“吃得有趣”,正在成为引领饮食消费的新时尚,而适度进口的开放战略正是适应了人们饮食需求的变化。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其中,意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对外合作领域有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渔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近20项内容。一系列务实的农产品贸易双边洽谈硕果喜人,新西兰可以零关税向中国出口奶酪;西班牙成为第一个获准向中国出口核果类水果的欧洲国家;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百万头澳洲肉牛进口贸易大单,澳洲牛肉以“活牛”进口,人们可以品尝到更加鲜美的高品质澳洲牛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全球一体化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农业在开放中融汇世界、成就自我。
18、19世纪,英法德等国崛起,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美日等国崛起,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中国的崛起,人口是10亿级的。如此巨量级的经济体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决定着,中国农业开放走的必将是一条“通天下、利天下”的道路。
在向世界传播了水稻、大豆等珍贵物种,贡献了茶叶、丝绸、瓷器等珍稀产品之后,今天的中国依然对外输出着本土优势农产品。
2016年10月30日,洛川苹果出口澳大利亚首发启动仪式宣传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洛川苹果”作为陕西苹果的知名品牌不仅闻名全国,也正在走向世界。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729.9亿美元,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近一半。其中,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额连年增加。
和陕西一样,许多省份正在推动区域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黑龙江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境外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山西运城首届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吸引了包括20个国家的近850名客商,成为运城水果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广东茂名荔枝首次出口韩国,湛江香蕉第一次踏入伊朗市场,有十几种广东农产品成功打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重点国别的农业投资合作项目不断推进,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农业企业1300多家,覆盖了种植、林业、畜牧、渔业和相关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等主要环节。2016年7月31日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对外合作工作会,强调要以产业为载体推进境外农业全产业链投资布局,要推动农业技术对外合作,同时要增强参与国际粮农治理的话语权。
2016年6月,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G20农业部长们齐聚一堂,深入探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投资与贸易等议题。这次会议推动技术、社会组织、体制机制和农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世界农业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被认为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也是中国在农业领域制度性话语权获得认可的标志。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朴素义利观,也成为中国与世界相处的价值判断。相比于贸易往来,投资互惠,制度建设,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开放更为实际的意义恐怕还在于广阔市场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的强劲引擎。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像一个“稳定之锚”。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2016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39%,超过发达国家之和,其中,中国容量巨大的市场和节节攀升的购买力为全球疲软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过去10年间,美国对华出口平均增速达到年均11%,中国已经成为美国除北美地区外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在农业上,美国出口56%的大豆,15%的农产品销往中国。欧盟2015年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39%,远超对美19%的出口增速,中国成为欧盟农产品出口的第一推动力。
美国《世界邮报》曾如此断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
独行快,众行远。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走一条“通天下、利天下”的路子,这是中国对全球关系、人类命运做出的宏大思考,也是中国农业开放的本质。
以农业为名片,中国承担起“世界之中国”的责任和使命,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善意和温和;“农业外交”频频发力,凸显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大国形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随着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发展的意义已经不再是“让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负上四分之一的责任”,而是要向全人类有更大贡献。
农业成为大国和平崛起中充满善意的名片,成为中国走进国际视野中坚定而温和的力量,农业在中国外交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黄钟大吕在沿线65个国家中奏响,一个区域性的宏大经济愿景贯穿亚欧非大陆,新一轮的农业“走出去”掀起热潮。
在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气候土壤等资源与我国新疆相似,不过,作为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谷类单产却是最低的。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单产却仅为中国的1/5。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国家级农业生产研究所所长、院士等带队来新疆考察交流,在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高产栽培、优良品种繁育、小型农机具、农产品深加工等实用农业技术上展开合作。
2016年3月,在三亚举行的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展上,86岁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介绍了最新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引起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五国领导人的浓厚兴趣。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长期处于技术尖端水平,早在1980年代,越南就翻译出版了袁隆平的第一本书《中国杂交水稻》,作为指导当地农民水稻生产的技术参考书。
科学没有国界,农业技术更要为全人类服务。这是我们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共识。中国农业,在用“中国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布朗之问”以后,也把我们探索出来的技术、经验、模式分享给全世界。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杂交水稻专家;在菲律宾、利比里亚等国援建了以杂交水稻种植为内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还通过“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等7国派出了7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漫步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除了中国学生,还时常会遇到各种肤色的留学生,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肩负起提升本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任,他们与中国结缘源于中国在农业科研交流上的世界担当。
在2015年12月5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等计划均涉及农业领域,将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每年组织200名非洲学者访华和500名非洲青年研修。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框架下,南南合作深入推进,中国按照FAO的要求,开展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宽领域的技术援助,涉及的合作领域涵盖农学、园艺、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具和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投资与贸易8个主要方面,成功向东道国无偿转移技术400多项。
——在古巴,中国农业部将进一步完善古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以辣木、蚕桑、畜牧、谷物等共同关注的领域为重点,充实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合作和技术示范。
——在柬埔寨,中国农业部将帮助柬埔寨制订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中方已向柬方提供了适应热带地区的马铃薯、丝瓜和辣椒品种,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水稻、玉米、木薯、天然橡胶、畜牧和渔业等领域与柬开展合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古老中国与全球发展进程在历史的这一刻交织交汇,共同打开一个关于未来的“筑梦空间”,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农业的航船正顺应全球一体化的大潮,击楫勇进,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