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管用的方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唐仁健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阶段新征程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统筹推动乡村治理的责任扛起来、工作落下去。
第一,这是总书记关心、党中央重视的一件大事,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治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乡村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19年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乡村治理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基础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群众工作。抓好了就是正外部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精气神积极向上,就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稳固农村这个战略后院,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抓不好就成了负外部性,可能导致人心离散,甚至激化矛盾引发社会不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能够保持稳定,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新阶段新征程,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更需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善治乡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件要事,要从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角度来对待。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就占了两条;乡村五大振兴,人才、文化、组织振兴都是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就是抓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这三件大事相辅相成,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既要通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也要通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高效组织动员的社会基础和农民向上向善的内生精神力量。乡村产业发展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对生活品质、美好环境的需求自然而然也就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需要丰富起来,否则农民无所事事,要么打牌赌博,要么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甚至给非法宗教、封建迷信活动留下滋生的温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硬件、软件都要抓,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这是办部局系统必须抓、要抓好的一件新事,要以守土尽责的力度来落实。现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已经从一农拓展到三农,农村的工作都要统筹抓起来。今年国务院扶贫办改组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归口农业农村部管理。今后乡村振兴是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家一起抓,抓好乡村治理自然也是办部局系统的职责所在、分内之事。中央农办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农业农村部要搞好统筹,乡村振兴局要把相关具体工作抓起来。上边有办部局统筹抓,中间有各地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一起管,下边有基层组织和驻村工作队具体干,是大系统、大队伍,抓好这项工作有条件、有底气。从这几年实践看,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动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乡村文化和农民宣教活动也有好的起色。实践证明,乡村治理抓与不抓、大抓和小抓、虚喊跟实干大不一样,只要下足力气、把准方向、做实抓手,这件事就能抓好、抓出成效。
二、聚焦重点难点,着力破解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问题
乡村治理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总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中央已经作出全面部署,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也会同相关部门作了具体安排,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当前,重点是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推广运用清单制,着力解决村级组织负担重、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现在,一些地方考核检查应接不暇、村级组织压力山大、村级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确实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村级组织运行无序、疲于应付,村干部都成了“表哥”“表姐”,精力都放在填表打卡迎检上,没时间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抓乡村振兴。
整治形式主义,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规范村级运行,最根本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看,清单制就是一种应用范围广、务实管用的机制,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归结起来,都是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细化为清单,明晰职责边界、优化办事流程、健全评价机制,形成规范化、精细化、具象化的制度办法,能够有效促进村级组织高效规范运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好学、可用、能推广。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序推广运用。
一是科学编制清单。从各地实践看,具体清单主要有村级组织自治事项清单、村级组织协助政府工作清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及评比考核、出具证明清单等几类。具体到一个地区,编制清单不要过分求多求全,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本地突出矛盾、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确定清单类型。重庆市渝北区从破解基层负担过重入手,向行政管理惯性“开刀”,用“四张清单”解难题、破困局、提效能,就是很好的例子。编制清单的条目,要依照法规政策全面梳理,做到精准、清晰、简明。广东省汕头市梳理村级组织自治工作47项、协助政府工作76项,制定村公共服务项目6大类36小项,各项工作于法有据、权责清晰,让村级组织运行由无序到有序,从以前承担过多行政事务逐步回归到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上。
二是规范清单运行。有了清单,还要建立每项清单的运行规则,明确实施的主体、内容、流程等细节,并通过张榜公布、网上公开、漫画图册等方式广为宣传,做到让群众能按章办事,干部会依规履职。浙江省宁海县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在依法梳理出36项权力清单的基础上,配套编制了45张流程图,明确了权力主体、权力内容、操作流程、决策方式、法律依据等。大家关心的村级事务,找谁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完一目了然。制定这些规则,实质上是实现了清单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村干部管事由“逾矩”变“规矩”,农民群众办事由“烦心”变“顺心”。
三是发挥监督作用。保障清单制的有效运行,监督就得到位。要鼓励群众通过“议事会”等载体开展监督,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能力,压实乡镇监督责任,充分发挥上级党委政府、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要定期对清单运行情况开展群众民主评议、上级部门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挂钩,并明确违规问题处理办法。湖南省涟源市将清单运行纳入纪委监委日常监督重要内容,对违反清单办事的单位和负责人严肃问责追责、曝光通报,各地可以借鉴。
同时,清单制的运行,还要有一定的人力、经费、技术等手段予以保障。在推广上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条件成熟的,可以制定省级指导意见,在大范围甚至整省推进;也可以先鼓励部分市、县,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类型清单的实践探索,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推开。
第二,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舆论普遍关注,表面看似小事,但长期积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看上去只是人情往来,但如果听之任之,就会形成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农民背上沉重的“人情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两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陈规陋习还是“涛声依旧”,抓一抓好一阵,放一放又反弹回潮甚至愈演愈烈,这都反映出移风易俗必须长期抓、持续抓,在思想上形成自觉、在制度上形成规范、在风气上形成氛围,坚持不懈、落细落小,真正以新风易旧俗。
一是落细落实约束性措施,把村规民约立起来。制度规范的执行,最怕的就是破窗效应。村里明确不许大操大办,但有人大操大办了却没有受到惩戒,规范就形同虚设、变成摆设。村规民约,对于正面的、向上的要引导倡导,对于负面的、禁止的也得有细化实化、可操作的细则和罚则。比如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出台了红白喜事指导标准,由村委会或村民红白理事会参照指导标准,制定本村细则,明确待客范围、礼金数量、席面规模、办理天数、仪式程序等具体标准。肥乡区还出台了相关规定,对于带头移风易俗好家庭,明确了享受免费体检、生育住院费用减免、创业贷款等6项优惠政策;对于违反规定的,明确了不能评为星级文明户、电视台曝光等5项约束性措施。这样标准清晰、有奖有罚,花小钱办大事,增强了村规民约的导向性、约束性。在农村,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管好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众工作就好做了。因此,各地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首先应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对于违反者要依据党纪党规予以惩戒。同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通过有效约束,引导群众贺喜庆祝有分寸、丧葬风俗有尺度,形成良好乡风。
二是强化针对性宣传,把社会氛围提起来。我国农村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影响很大,群体性特征明显,抓宣传教育、推动成风化俗非常重要。今年4月25日,中央农办和中宣部在安徽小岗村共同启动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成就、讲政策,有效增进了农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农业农村部还组织开展了“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活动,运用地方传统曲艺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要把这些活动长期坚持办下去,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进田下地,面向农民群众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封建迷信。选树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和好邻居、好婆媳等先进典型,用好县乡广播电视、镇村公开栏、农村集市等传统宣传阵地,探索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阵地,抓住过年过节、寒暑假等关键时段,讲述农民群众“看得见、够得着、摸得到”的事迹,对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不良风气,及时曝光形成舆论压力,做到“好人好事人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
三是聚焦重点群体需求,把民生难题解决好。陈规陋习既是社会风气问题,背后也隐含许多民生短板。比如,厚葬薄养反映了农村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年轻人面临出门打工与回家照顾老人的两难困境。高价彩礼反映了当前农村青年择偶选择面窄、婚恋服务不健全等现实难题。要聚焦重点,帮助农村大龄青年提高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拓展交友交际信息渠道,增加低成本的婚恋服务供给,推动解决高价彩礼等问题。甘肃省合水县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会、举办集体婚礼等方式,推广“零彩礼”,省心省钱还隆重大方,既有面子也保住了“里子”。推进移风易俗,要紧盯重点群体的民生需求,采取务实有效办法,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
第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破解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当前乡村治理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有些地方村庄缺乏凝聚力向心力,“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要通过组织农民、发动农民,重塑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我们党抓农村工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党的组织建在村里,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社会服务把农民组织起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推进乡村治理,一定要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建强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组织带领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唱好乡村全面振兴大合唱。要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力度,健全第一书记工作队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增强乡村治理骨干力量。广泛开展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2500多万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组织起来、人心凝聚起来。
二是突出文化凝聚。如果长期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群众就容易被封建迷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侵染,影响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侵蚀党在农村的思想基础。这些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设施也更加健全,但一些地方有设施没人用、有场所没活动等问题还不少,有些村民无所事事沉迷于打牌赌博、刷手机、玩游戏。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或者没有很好地去占领,留下缝隙,就会被别人占领。其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特色有精华,农民也欢迎,这方面抓好了,农村的文化阵地就能建强了。要积极培育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能人,支持发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传播方式、农民喜闻乐见形式,推出一批具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活、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用优秀的文化滋养身心、凝聚人心。这几年,各地着眼农民需求,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农耕文化节、农民运动会等多种文化活动,给农民群众送上了一份精神文化大餐,受到农民欢迎,要继续坚持做好,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三是化解矛盾纠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城乡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以及农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矛盾冲突。近年来一些农村因为征地拆迁、宅基地使用等引发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化解矛盾纠纷,一方面,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调处化解机制,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只有把为民解难题做到他们心坎上,才能让矛盾不出村、不出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三、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创新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方式方法
乡村治理是党委农办、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系统的一项新职能,要适应农村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新打法新路径。
第一,工作如何切入、怎么破题?这几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通过一手抓统筹协调,推动出台文件,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与相关部门一起会商形势、谋划政策、推进落实,形成了协同配合、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一手抓模式创新,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遴选全国典型案例,形成了新的工作抓手。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涉及许多部门,但只要工作定位找准了、思路方法找对了,该牵头的牵头,该配合的配合,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要坚持协同推进的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乡村治理的工作合力。
第二,工作角度怎么把握?乡村治理关键是做好群众工作,争取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支持认可。要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多做正向引导、正面宣传,把道理实实在在讲清楚,把利害清清楚楚说明白,让人心服口服。对于人情攀比问题,大多数农民都是深受其害,但又碍于情面,谁也抹不下面子,不得不随大流,如果定出了标准、明确了规范,大家都一样,少花钱也不丢面子,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拥护。治理高价彩礼、高价人情,不是限制或取消正常的人情往来,这个度也得把握好。切忌在工作中简单粗暴,把农民群众推到对立面,造成工作被动,引发新的矛盾。
第三,农民的积极性怎么调动?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对象,更是治理的主体。抓好这项工作,关键是保障好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村规民约制定、村庄规划设计、低保户确定、宅基地分配等事项,都要让村民充分参与进来,让老百姓自己“说事、议事、办事、主事”。江苏省在推动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坚持“农民群众不认可不启动,农民群众不满意不收尾”,充分吸收农民的意见建议,反复进行思想动员。这样就把头尾都交给群众来把握,充分吸收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把工作做在前,看着前期费劲一点,后期工作推动就非常顺利。这些好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推广,逐步提升为乡村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做好农村工作关键是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建立农民参与的有效机制,农民能干的事要交给农民干,政府为主干的事要把农民带上一起干。这个方法看似麻烦,实际省事,一劳永逸,长期管用,否则负无限责任。
第四,抓手载体怎么做实?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抓的是软件,务的是实功,要想取得明显成效,必须“虚事”实做、软件硬抓,让这些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农民有真切实感。积分制、清单制为什么能落地能见效?总结起来有三条。一是有细化的标准,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列得清清楚楚,干多干少有量化的指标。二是有规范的程序,干一件事有哪几步、去哪办、谁来办,一目了然。三是有评价的机制,干完后谁来考核、考核什么内容、结果怎么运用,都有一整套的办法。乡村治理工作如果都能像这样具体、具象、规范,找准抓手载体,一定能抓好抓实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