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新政

旗下栏目:

厦门持续探索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厦门日报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16
摘要:集美区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图为天水鹭花卉园。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如火如荼、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农民个个干劲十足在我市广袤的农村,改革释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带来了

 

厦门持续探索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集美区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图为天水鹭花卉园。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如火如荼、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农民个个干劲十足……在我市广袤的农村,改革释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立足乡村振兴实际,通过探索合作社新型经营模式、强化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打造乡村振兴动线,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创新1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 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春天的暖阳下,同安区古坑村千日红三角梅产业园里,火红的“同安红”绚烂绽放,一株株三角梅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古坑村成立了同安区满枝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做好土地流转,对外招引三角梅龙头企业千日红公司入驻,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全村三角梅种植面积达600多亩,年产值约2000万元。依托合作社,村民还与企业签订3年3000万元订单回购合作协议,受益于订单式生产,每亩每年可为农户带来约3.5万元收入。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以“国企+合作社+村民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为抓手,指导、推动合作社与国企开展合作,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

  比如,同安区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市属国企合作开发乡村旅游,探索“国企示范项目+村集体带动+村民合作入股”的运营模式,仅半年时间就实现盈利。集美区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特色花卉苗木产业。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带、四区、多点”的产业布局。   

创新2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动线 推动产业串联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动线建设是我市首创并在全省推广的一项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全市共确定8条乡村振兴动线,分布于岛外各区,每个区各2条,通过串点成线、以线促面,努力把动线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风景线”和产业兴旺的“振兴线”。

  全市乡村振兴动线建设工作力求保持原生态,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做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推动集美区许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许溪下庄鱼鳞闸净化湿地工程建设、流域周边农房整治、流域范围内田间管理房整治。做好汀溪镇“隘头村-顶村村”乡村振兴动线建设,以“生态汀溪、探秘海丝”为主题,深入挖掘沿线村庄特色亮点,推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经过打造动线、示范创建,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560万人次,军营村、青礁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古坑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共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

  在继续提升原有动线的基础上,今年全市将再打造8条动线,实现“串点连线成片”。

 

创新3

强化现代农业招商引资 实现产业发展提质扩面

  农民要富,乡村要美,产业要先行。高优现代农业企业的引进是我市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突出招大引强,紧盯高能级企业,推动夏商新希望现代农业产业链、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零售项目、厦金海域综合观测平台项目(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6个现代农业项目落地,首农集团区域总部、厦门山林水环境工程、象屿香山乡苑等3个现代农业高能级项目也在洽谈中。

  目前,全市共有现代农业招商项目289个,计划总投资394.66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92个,落地率达66.4%。通过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农业全产业链。2020年我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021亿元,同比增长10.9%,成为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

 

观点:提供发展平台 帮助农民创业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明艳林:

  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者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技术、品牌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厦门在发展都市型农业,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20年我市在同安区、翔安区成功举办“新冠疫情背景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创新与风险应对专题”新型职业农民系列培训班等,均取得明显成效。

  接下来,我市要进一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人员自愿终身从事农业,成为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针对职业农民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探索成立“职业农民创业基金”,帮助农民创业。

 

翔安大宅:一颗火龙果火了一个村

  阳春三月,翔安区香山脚下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郁郁葱葱,再过一个月,火龙果就将迎来开花的季节。火龙果种植基地所在的大宅社区,是福建省最大的火龙果连片种植基地,种有1400余亩火龙果。因为产业特色突出,大宅社区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年亩产可达8000斤,2020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一颗小小的火龙果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那么,大宅社区的火龙果产业为什么会红火起来呢?

 

做法1 从零散经营到抱团发展

  火龙果属新引进水果品种,在苗种培育、种植管理、肥料使用上比往常种植的各类蔬果的要求更高。面对农户文化水平不高、无种植经验、火龙果产量无法提高的情况,大宅社区实行“支部+协会”模式,成立富美大宅果蔬专业合作社及党支部,把385户火龙果种植户吸纳进社。

  此外,针对农户普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合作社积极联系所在区域银行机构,为农户提供了特色贷款业务——火龙果贷,解决其资金难题。

 

做法2 从价低伤农到增收致富

  合作社围绕重点打造大宅“颜值高、甜度高、口感好”的火龙果品质,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领农户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升大宅火龙果的品质。在社区设立8个火龙果种植网格管理责任片区,由8名种植能手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为村民的日常火龙果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大宅社区还创新设立火龙果种植技术党员示范岗10户,从台湾引进红心火龙果,果子的产量、质量提升,农户们的经济收益也随之提升,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社区果农们“钱袋子”越来越鼓。年集体收入突破46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2万元。

 

做法3 从产业局限到三产融合

  在火龙果第一产业稳固增收的基础上,合作社带领农户结合火龙果鲜果、火龙果花的特点,推行火龙果深加工。通过委托生产和招商设厂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火龙果果脯、火龙果酒、火龙果茶、酵素等系列加工产品,延伸了火龙果产业的链条,提高了火龙果产品的附加值。

  以火龙果种植为基础,延伸开发绿色旅游,大宅社区探索创新“国企+合作社+村民合作”的新型经营模式,针对“火龙果种植生产过程”、体验农民劳动生活等开发了一系列休闲项目:火龙果采摘体验、“十二道村味”大宅流水席体验、赏火龙果花等,此外,还策划推出“大宅乡村火龙果绿色旅游精品游”线路,打造大宅厢语民宿等。大宅村利用火龙果这张金色名片,逐渐走出一条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子。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方凡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