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三农”工作协商会8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会议围绕健全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破解人地钱要素制约主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辜胜阻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主持会议并发言。15名委员聚焦会议主题,与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有关负责同志互动交流协商议政。现就此次协商中委员重点发言摘登如下:
罗志军:
落实会议精神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对口协商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重要途径,此次“三农”对口协商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我们要按照汪洋主席指示,充分发挥对口协商专业性、灵活性强的特点和优势,为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拓展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农业农村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向好的态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在农村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硬任务,仍有不少弱项要加强、短板要补齐、制度要完善。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脱贫仍面临不少困难,乡村振兴人地钱从哪里来的有效机制还需完善,这些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切实找到解决办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协商议政,用好“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平台,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力量。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宋建朝: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三农”工作队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在调研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同志反映,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的农技人员编制,被广泛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性工作,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功能弱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要明确政府和事业单位在农技服务工作中的兜底保障职能;要发挥多方面人才优势,充分挖掘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之外的人才资源,建立第三方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引导科研院校、农业企业的技术人才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生产实践;要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点生产服务方式实施奖补,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大农技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信息咨询、品牌建设、电商营销等重点,为农民提供更多市场运作方面的服务指导。
(发言人系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曾衍德:
完善设施农业用地和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
2019-11-13期12版
近年来,设施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对用地提出了更多需求,但有些地方存在农业用地非农化现象,乡村产业用地供给不足,管理较为粗放,土地获得周期较长等问题也比较普遍,需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用地和乡村产业用地政策:
一,要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二,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通过整治复垦增加耕地的项目区,有偿转让指标,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三,盘活农村土地存量,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四荒地”,有效缓解用地矛盾。四,创设新的用地政策,适当提高用地比例指标;探索“点状供地”政策,按照产业用地的布局,点状报批,灵活点状供应,精准利用土地资源;初加工用地按设施用地管理;优化用地报批流程,加强部门协同联动。五,优化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将设施农用地使用范围拓展致各类农业园区;合理设置附属设施用地面积和用途,细化附属设施用地可用于建设设施的类型。
(发言人系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代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留芬委员发言)
刘木华:
改进完善村庄小型建设项目招投标办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建设发展,村庄小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目前,村庄小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规避招投标行为时常发生。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对新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必须招标的项目要加大审查监督力度。第二,对于低于规定额度的项目确定中标单位时要采取更加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建议以一个县市或某一区域为范围,科学建立村庄小型建设项目工程单位数据库。第三,实行就近选择优质施工单位来城建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的原则。第四,严肃查处转包、挂靠、串标、陪标、违标和施工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对转包、挂靠等现象建立公开举报制度,做到有举报必须严肃查处。第五,建立科技特派员或特派团对接农村建设项目的机制。建议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或者特派团对接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的方法,来解决村庄无技术能力审核第三方制作的图纸、预算,以及项目施工后质量验收检查等问题。
(发言人系民建江西省副主委、江西省农业大学副校长)
刘永好:
关于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激励机制的建议
在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总体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长期以来,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投资相对较少,能在“三农”领域扎根下来的企业更是少。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农村条件落后,优秀人才不愿意去,还有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
为了提升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吸引力。建议:一、设立国家农业产业扶持基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有养殖经验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创造条件把涉农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办好农业院校,开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的专业;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鼓励大学生留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工作和创业。
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优势,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创新平台载体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四、保障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建设用地需求,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种养殖业项目,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五、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数字乡村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发言人系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延礼:
推动农业保险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需要各方继续努力协同推进。
为此,建议:第一,财政部门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风险保障。第二,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运营机制。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推广承保理赔电子化,提高承保理赔效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保险公司加大投入、下沉力量,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第三,农业保险管理的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协调机制。通过各方数据共建共享,动态预警农业灾害风险,优化农险产品设计,切实提高农险信息化水平。
(发言人系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
蒋平安: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同步推进新疆乡村振兴
新疆南疆四地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贫困人口。结合新疆的实践,对下一步脱贫攻坚提两点建议:
一、很好总结和运用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一是聚焦总目标,坚持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三是加强薄弱环节,在补核短板上聚焦发力。四是强化投入保障,在资金支持上聚焦发力。五是聚焦攻坚合力,在力量统筹上聚焦发力。六是持续强化基层,在夯实基础上聚焦发力。七是激发内生动力,在扶志扶智上聚焦发力。
二、尽快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要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加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衔接、机制对接和工作统筹;精准推进巩固提升。依托自治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加强返贫信息管理分析;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围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全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让贫困户获得稳定分红收益;强化扶贫政策保障。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政策保障兜底力度。
(发言人系民革中央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
夏涛: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结构失衡问题并存,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占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偏少,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
为此建议:一,要依据产业需求,精准遴选培育对象。要科学估算规划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数量,分产业、分层级建立培育对象动态数据库,为精准培育打下坚实基础。二、要依据农民需求,开展优质精准培育。在遴选培育主体上,要按培育任务要求,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型对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等培育主体进行择优遴选;在培育形式上,把集中培训分解为应季、应时的弹性学分制,深入现场开展“菜单式”培训与实践指导;在培训内容上,更加注重向产前、产后延伸,特别是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创新能力。三、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政策精准扶持。探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等级制度,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发言人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
余留芬:
破解人才要素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国各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伟大征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缺乏人才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岩博村的人才发展实践,我认为:一、领头雁尽其责、凝聚基层人才。领头人以身作则引领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助推乡村高质量的发展十分重要。二、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基层党组织要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搭建好发展的平台,自2001年以来,岩博村党组织把本村闲置资源盘活起来变为资产,外出务工的知识分子、大学生都纷纷回归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增砖添瓦。三、创新发展、培训培养人才。结合三变中的资金变股金政策,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力争让大家在学习中创新思路、创办好企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设。
(发言人系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
唐俊杰:
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农村使用地窖和土建冷库进行农产品冷藏仓储的情况较为常见,农业专业化预冷设备使用较少,导致贮藏的农产品保质期短、效果差,应对和调节市场供需能力非常弱。
为此建议:要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产地“最先一公里”。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产销协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体系。构建村镇级农产品初加工、县级深加工、产地集散中心三级供应体系。二是政府扶持,搭建乡村冷链物流基础网络。建议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传,推进标准应用,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同时,发展低成本、多功能、共享式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提高设施设备全年的利用率。
(发言人系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陈晓华:
建立稳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量虽然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必须下大力气提升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结合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整合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用于农田建设或农田整治方面的资金,形成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二、划出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或土地出让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允许种粮大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异地调剂使用政策筹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调剂收益主要用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生产收益自得,并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使他们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得到合理回报。五、支持农民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应依托农机机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按秸秆还田作业面积,直接补到机手,也可与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结合,实施田边堆沤后还田。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李成贵:
关于稳定增加农业投入的建议
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之中,农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投入增加。为此建议:
一、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二、依法治理,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出台农产品市场损失特别援助计划。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市场稳定和收入保障的政策措施,可称之为“农产品市场损失特别援助计划”,以期保障农业生产者保本并有适当利润。四、当前制约农业投入的另一个因素是地租成本太高,压缩了农业投资收益空间,建议中央为主,地方配套,尽快出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
(发言人系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王权:
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就“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赴浙江开展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谈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要学习浙江经验,建立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注意因地制宜和城乡统筹,加强规划统筹管理,改变地区发展零散化的现状。支持农业农村部建立农业人居环境整治动态监督机制,加强“整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三、注重党建引领,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村(社)党总支的引领作用。四、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将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的水文循环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面成片连村实施水生态系统治理。五、保障人才和资金投入。设立乡村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涉农职业技术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要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扶持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发言人系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
王侠:
多措并举加快补齐农村冷链物流短板
目前,我国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大、成本高,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达到20%到30%,主要原因就是冷链物流建设比较滞后。
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建设,有几点体会和建议:第一,聚焦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地和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第二,打造龙头,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骨干企业。第三,强化扶持,加大财政、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第四,建议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建议国家在制定规划、培育龙头、试点示范等工作中,能够重视和用好供销社这支力量。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
陈萌山:
两个“摘帽县”的脱贫启示
兰考县和井冈山市于2017年初,经国务院扶贫办组织验收实现脱贫,是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市。不久前,中国农科院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课题组到河南省兰考县、宁陵县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他们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关于振兴乡村产业。兰考县今年GDP预计超过330亿,增长速度接近10%,主要得益于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启示是乡村振兴要落在村级振兴,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价值。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研究鼓励规范就地发展村级产业相关政策。第二,关于实
现人才振兴。一是党政干部、执政资源下沉到村。二是着力开发利用外出务工人力资源,建议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加大出台农民工返乡的政策和措施。第三,关于乡村振兴的资金筹措。兰考县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通过科技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创新探索出为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体提供常态化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建议有关方面审慎研究,合理评估,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出台积极政策措施,引导面向农村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规范健康发展。
(发言人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