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陕苏区腹心地带,是典型的旱山区县,水利工程缺乏,水利条件滞后,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09年8月,被纳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后,这个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水利建设四大机制,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彻底扭转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局面。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秋冬连旱现象,致使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在这场特大旱灾中平昌县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以下简称“小农水”)做后盾,不但顺利完成了春耕春播,还成功迎接了“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的召开。
近日,参加“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座谈会”的全国31个省、市(区)的水利专家代表,参观了平昌县江口镇国光村、驷马镇双城村两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示范片,与会水利专家代表对平昌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
构建综台水利体系,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小农水”建设过程中,平昌县委、县政府坚持“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信念,科学定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全力建立完善县域综合水利体系。
统筹规划,构建水系。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新建配套整治并进,制定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规划,着力构建“库为命脉水源、塘为骨干水源、池田为补充水源”的综合水利体系。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完成县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全县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3%,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58,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区间优化,突出三能。紧盯“提高集雨蓄水面、提高节水灌溉面、提高水产养殖面”的目标,根据项目村的不同特点,进行区间优化,合理布局工程,努力实现“库塘池田相通,路堰渠系配套,集雨节灌互补,灌溉养殖并举,粮钱风貌多赢”。修建拦山堰、引水渠,整治房前屋后阴阳沟等,集雨入库、入塘、入池、入田。做到“小雨能蓄”;修建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渠系,实现“大旱能灌”;修建完善溢洪道、排洪渠等,确保“洪涝能排”。
这个县江口镇国光村水利工程较多,现有小(二)型水库1座、山平塘18口,由于渠系不配套,长期面临“塘库水汪汪,田里闹水荒”的困境。通过小农水项目进行末级渠系建设,新建和改造渠道20条7.7公里,整治山平塘12口,配套蓄水池19口,扩建囤水田38亩,彻底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上下互通,左右相联”的区间水系。
连片建设,整体推进。按照“建设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坚持“项目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农业产业园区结合,与农村风貌改造结合”,将上级补助的2000万元、县财政配套的807万元、整合涉农项目的4958万元、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的782万元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做到项目实施到哪里,道路建设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环境整治到哪里,形象示范到哪里,群众拥护到哪里。
驷马镇双城村投入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8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40万元,带动群众投资31万元,新建渠道6.3公里,整治山平塘7口,带动庭院改土210亩、村落风貌改造122户。生产条件的改善催生了主导产业的培育,今年全村流转土地280亩,建成年产仔猪20000头以上的仔猪扩繁场1个,蔬菜大棚410个,带动发展土鸡、生猪养殖大户13户,预计全年可带动农户人平增收600元以上。
依靠民力集中民智解决贫困县办水利的资金瓶颈
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平昌县依靠民力,集中民智,实现民利。在工作中,他们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