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表现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供给不足,农业保险体系亟待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足等。论文借鉴美国、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在农村金融支持下,因地制宜地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化、集约化、效率化、生态化水平,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支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农村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安排以及市场主体动力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村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农业金融需求,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新大陆国家和东亚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日本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一)美国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全球农业最为发达也是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国家,如表1所示,其农村金融体系是“市场 合作”的复合信用型模式。美国商业性融资占农村融资量的65%,目前全美排名前20位的全国性大银行中有15家涉足农业信贷领域,有5890家中小商业银行、20家保险公司开办农业、土地、农场按揭等贷款业务。农村合作金融占美国农村金融融资总量的32%,联邦土地银行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主要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为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美国合作银行系统主要为合作社提供季节性经营贷款、弥补周转金不足的中期贷款。美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占美国农村金融融资总量的3%,主要提供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不愿提供的贷款,如农民家计局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的农民提供贷款和担保服务,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提供贷款和担保服务。
2.发达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美国有3家全国性的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共下设上千家遍布全国的地区信用服务局,该网络记录个人、企业的信用记录数据并进行信用评分,形成了基于小额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数据库。除直接的信用记录外,第三方信用来源如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保险公司也可为银行提供查询信息,为银行及时、有效地采集、跟踪和监测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提供了便利。
3.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险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体系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负责监管并提供保费补贴等支持,保障面广、覆盖面高。美国农业巨灾保险是强制性的,灾害发生后农户最低可获得市场价格55%的赔偿,农户还可通过购买附加保险的方式获得市场价格100%的赔付。从保障类型来看,美国农业保险包括农产品价格保险、农民收入保险等,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构建了风险防范机制,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4.发达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
美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75%,包括高度机械化的农业耕作技术,肥料农药等农业化学技术,食品化学、生物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遥感、地理信息及网络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呈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化学化、生物化特点。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是美国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美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归功于发达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企业债券、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系统等直接融资占比达87.2%,推动了美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表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5.发达的绿色农业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农业本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持抗性增加、品种资源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1987年,美国农业部提出农业低投入可持续发展模式,即生态渗入农业生产中的绿色生产方式。美国金融机构对于发展绿色农业的企业提供抵押担保,实施了相应的价格补贴、出口补贴等政策,提高了企业对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美国农业部每年有2300万美元用于补贴农民提高能源效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世界三大碳交易所之一,提供了农民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现货和期货交易服务。美国农户凭借种田或放牧减少的碳排放,参加农场主联合会和农业社团联盟的碳交易项目获得经济性收益。
(二)日本
1.日本农村金融体系
日本的农业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小型现代化农业,在二战以后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紧密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日本现代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1)基于农协系统的合作金融体系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央层的农林中央金库,县级的县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以下简称“县农协”),市、町、村的基层农协,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运营模式主要是通过相互参股和贷款实现。农林中央金库是日本国内信用评级最高的银行之一,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全国县农协的资金活动、营运资金,同时负责向县农协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县农协的工作,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县农协上存资金以及经国家批准发行的农村债券,对于会员的存款利率高于一般存款。开展农业贷款业务时,由农林中央金库在全国范围进行资金调剂,并贷款给县农协。县农协吸收基层农协的存款并进行资金调剂,其贷款向基层农协所需的农地资金倾斜。基层农协吸收农户存款,并直接向农民会员发放贷款,主要用于满足农户会员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由于有国家发放的贷款利息补贴,其贷款利率较低,农户会员可以不用担保即可获得贷款。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得出;龙东平等.地理学报,2014(2).
(2)政策性金融
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日本负责农林渔业和食品产业的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邮政储蓄资金,接受土地、渔船、林木等动产抵押。由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一般金融机构很难承担农林渔业者和食品产业事业者的长期低息贷款。
2.完备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日本建立了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在满足农业资金融通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农村金融信贷的可能风险和潜在的经营损失。该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信用保证保险体系,日本对基层农协会员的存款实行强制保险,农协组织每年将吸收的存款总额的十分之一作为专项储备金,由农林中央金库统一运营管理,主要用于农协之间的相互援助。二是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和农林渔业中央金库共同成立农业信用基金,为借款人提供担保责任,为减轻代位偿还的风险,基金协会向全国农协保证中心缴纳保险费,由保证中心为基金协会的担保责任进行再保险。
3.发达的高端、生态农业金融支持
二战后,日本在移植西方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对农业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反思的基础上,日本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生产者得以参与和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增值环节和新业态,走出了适合自身国情的高端化、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首先,通过增加农业结构调整贷款,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发展等提供了信贷支持。其次,发展融资租赁业,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栽培科学化提供了农机融资服务。第三,官民合作成立农业投资基金,引进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有力推动了农业生态化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不足,地区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作为农村金融发展动态指标,农村信贷增速更是逐年放缓,农村的正规金融供给正在逐步减弱。龙冬平,李同等(2014)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4个维度选取34项指标赋权后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标(如图1所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且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水平(农业贷款与第一产业GDP的比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在金融供给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农村金融创新领域仍存在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农业发展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在具体的担保、准入等方面尚存在准入限制严格、资金来源单一、金融服务能力有限等困难,不能适应我国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创新的需要。调查显示,抵押物缺失、没有合适的担保机构是涉农企业和农户获取银行贷款的两个最困难环节。我国农业融资租赁不发达。2014年,我国农机市场规模约2940亿元,仍以购置为主,租赁比重较低;而在欧美成熟市场,采用租赁方式购机占比超过50%。
(三)农业现代化的科技金融支持不足
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1990年至2012年,我国农业研发机构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说明农业现代化的科技金融支持不足。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面临增产不增收、比较效益过低的困难。据测算,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已超过资金和劳动力要素。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农业产业链延长,附加值增加,农业科技金融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供需矛盾将愈发凸显。
表2:我国农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农业GDP比例
(四)农业绿色金融供给不足
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连续第十一年实现增产,但同时面临农业土壤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挑战。据统计,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用量的35%。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已达10%的拐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一阶段是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农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亟待建立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以及排放权交易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五)农业保险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保障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补贴不足等问题。水稻、玉米、小麦三大口粮作物的保险覆盖率分别达64.9%、67.3%和61.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亩均保障水平低于直接物化成本,保障水平偏低。由于现有农业保险不足以弥补农业损失的50%,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在农业巨灾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在直保环节建立了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再保险环节采取商业再保险,只有部分省市建立了省级层面的风险分散机制,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全链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表3:中国、美国、日本农业产值对比
(六)农业金融基础设施不足
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全国共有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1亿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基于小额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存在数据局限性,无法对广大农户征信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记载和跟踪,缺乏统一口径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评价和监测。此外,基层金融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现代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不足,农村抵押登记平台建设滞后,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总体原则
如表3所示,美国和日本的农村金融模式是依据自身国情发展起来的。美国资源禀赋优良,农村金融的支持方向着眼于在大面积耕地上获得可观的人均农业产值。日本资源禀赋较贫瘠,农村金融的支持方向为发展精致高端农业,在小面积耕地上取得较高的土地农业产值。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区域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简单复制国外模式,而是应当吸取国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学习西方式的农业工业化模式转变到探索适合中国特色、适应生态文明的农业现代化上来,切实可行的道路应该是自然资源节约、劳动和技术密集投入、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采取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农村金融的支持方向应着眼于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探索生产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1.增加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推进地区均衡
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地区差异大,在具备规模化经营的北方地区,可借鉴美国经验,以商业化金融为主发展注重环保、生态的机械化生产,推动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引导涉农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信贷供给。在地形复杂、耕地破碎的南方地区,适于发展高端、生态的特色农业,应借鉴日本经验,鼓励农户规范发展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用于自我发展生产和开拓市场,并加快农民技能培训,在贷款、保险方面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培育发展附加值高的生态、高端、精致农业。
2.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从美国、日本的情况看,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我国应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创新的经营服务需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在抵押担保方式方面,研究、推广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方式;推动农业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出台针对从事农业金融租赁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业设备、基础设施的金融租赁业务。此外,可用风险分担的金融思维来破解农业周期长、风险大、抵押物少的矛盾。
3.破解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困境
农业科技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产业融资风险高、可抵押资产较少,应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发放“三农”贷款尤其是农村科技贷款给予积极扶持。同时大力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利用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手段,解决农业科技企业抵押担保难题。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上市、发行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体系中最活跃、最有效的力量,其专业、丰富的孵化经验能在农业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各阶段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应鼓励风投、私募基金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农业高科技企业发展。
4.发展农业绿色金融
借鉴国外经验,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支持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项目,对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绿色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加大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支持涉农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加大对低碳项目开发的融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碳融资体系,解决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探索构建统一的农业碳金融交易平台,为碳排放提供标准化的交易服务。围绕农业碳交易品,探索创新碳证券、碳掉期、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类农业碳衍生品。
5.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我国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应适当提高三大粮食作物的保险保障水平,同时提高保险投保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其次,我国亟待建立健全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完善农业大灾风险的“全链条”保障,探索有效分散农业大灾风险的体制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农业保险在发展农业生产及稳定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
6.夯实农业金融基础设施
我国应夯实农业金融基础设施。首先,建立健全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的信用信息技术数据库,对广大农户征信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记载和跟踪,同时采取统一口径、采用大数据等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对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数据进行采集、评价和监测,为农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其次,推动村级金融服务站等便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支付手段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第三,加快农村抵押登记平台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鸿鹏等.美国低碳农业实践之借鉴[J].环境保护,2011(2):72.
[2].鄢小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美国低碳农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23.
[3].孙天琦等.日本农业政策金融---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与改革动向[J].西安金融,2006(7):13.
[4].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11-19.
[5].肖干,徐鲲.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8):94.
[6].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