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中外生态旅游

旗下栏目:

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的昔日“捕鱼达人”成今日“旅游业者”

来源:滨海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03
摘要:9月1日,渤、黄海结束4个月的休渔期,渔船出海捕捞,大量的本地海鲜将游回市民餐桌。清晨,津汉渔04999渔船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坐渔船看大海成新区旅游名片 今年57岁的刘翠波是津汉渔04999渔船的船主,一位地地道道的蔡家堡渔民。蔡家堡是滨海新区寨上街的一

 9月1日,渤、黄海结束4个月的休渔期,渔船出海捕捞,大量的本地海鲜将“游”回市民餐桌。清晨,津汉渔04999渔船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坐渔船看大海成新区旅游名片

  今年57岁的刘翠波是津汉渔04999渔船的船主,一位地地道道的蔡家堡渔民。蔡家堡是滨海新区寨上街的一个临港渔村,以前全村的人都靠打鱼为生。根据规划,蔡家堡和周边几个渔村于2011年进行了整体拆迁。而刘翠波积极转变思想,开始往休闲渔业转变。他拿出多年积蓄买了两艘中型游船,在装饰一新后,他的“出海一日游”项目正式营业。昔日的小渔港,如今变身现代化码头;过去身披油布衣、腿穿猪皮绑、脚踏小木船的渔民,现在过上了开游船、经营海上旅游,住进楼房、开上小车的生活……这些变迁折射出新区渔业旅游的巨变。靠海吃海的渔民从“捕鱼达人”变身为“旅游业者”。坐着渔船看大海、体验渔民生活,成为滨海新区特色旅游名片。

  小渔村赶上好政策

  “蔡家堡十八家,糠菜饽饽臭鱼虾。”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老渔家谣,道出了蔡家堡人辛酸的生活史。刘翠波自小在渔村里长大。

  当年高中毕业的刘翠波从学校回到了渔村,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渔民,靠着一张渔网讨生活。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支持鼓励渔民们自己造新船,刘翠波和几个哥哥商量过后一起拍板造船,于是刘家有了第一条木船,船号“津汉渔0169”。出海打鱼尝到了甜头,刘家兄弟几个的干劲更足了。刘翠波的爱人调侃道:“就连我生孩子时,他都没舍得休息一天。”渔民们有了钱,盖新房、买家电、骑摩托的开始多了起来。又过了两年,发展的脚步让老一代渔船跟不上趟儿了,以前的“津汉渔0169”小了,刘家兄弟把它卖掉,用卖船的钱和申请到的贴息贷款又造了一条新船——“津汉渔1017”。添置了新船后,家里的渔网更多了,刘家兄弟在海上没日没夜地打鱼,辛苦并快乐着。

  老渔民成民俗文化传播“网红”

  近年来,滨海新区的旅游业逐渐升温,坐着渔船看大海、体验渔民生活、吃海鲜,成为滨海新区特色旅游名片。刘翠波不失时机地对自己的渔船进行全面改造,干起了海上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为更好地带动渔业旅游,进一步帮助渔民增收,国家出台了“渔船更新改造资金补贴”的好政策,拆旧船造新船,刘翠波又申请贷款造了一条更大的新船“津汉渔04999”。“这些年国家对渔民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刘翠波说。与其他的游船相比,在刘翠波的游船上,可以感受到地道的风土人情。刘翠波说:“来我船上的都是外地游客,有时候我唱上几句‘渔家号子’,他们都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一直都想把那些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渔家谚语’‘渔家号子’传承下去,现在还会这些的人太少了,我们不能让传统民俗枯竭了。”丰富的内涵也让刘翠波成为当地的渔民网红。如今,刘翠波有意识地在收集传播特色渔家民俗文化。刘翠波也有一个想法,希望把自己收集整理的民俗历史进行整理后出书,把渔家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