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中外生态旅游

旗下栏目:

“三河三湖”治污 910亿元巨资收获了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1-11
摘要: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 910 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 为何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

 

  为何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中的弊病。

 

  边治理边污染,“再投910亿元也没用”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太湖水质却“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当遍布太湖周边的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在为地方GDP增长作贡献时,污染物也在急剧积累。

 

  与太湖的命运一样,巢湖、滇池也在当地政府和居民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大发展之后,湖面萎缩,水质恶化。    

 

  近千亿元巨额投资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针、技术路线出现了偏差。“就水论水,强调用工程与技术手段治污,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忽略了源头上的节水减排。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是运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陆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王浩院士表示,我国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为防止我国湖泊水环境进一步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光注重水域治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流域管理,实现“水陆联动”,就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还是会边治理边污染。”王浩院士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金相灿说,对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要认真反思。为治理这些湖泊,政府已投入庞大的资金,仅滇池就投入100亿元,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关专家认为,传统治理思路主要盯着湖泊水质做文章,水质又主要是COD、总磷、总氮3个指标,其实这只是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冰山一角”。要认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对水生态进行全面监测、诊断。首先要从规范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着手,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整个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

 

  环保投入成“唐僧肉”,“挤一挤水分有40%

 

  记者在世界湖泊大会上采访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环保投入的确是个“无底洞”。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环保投入不足,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的环保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预计还会加倍增长。“但是,真正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的有多少呢?”王金南说,“挤一挤水的话,我觉得可以挤掉40%以上。”

&

责任编辑: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