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9日电(薛宇飞)近两年,人工智能迎来爆发,政策接连出台,资本不断加持,企业更是趋之若鹜,面对又一次技术的升级换代,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真的领先世界?AI技术的大量应用将会造成大量失业? 28日,在中国新闻社旗下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举办的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上,诸多业内大咖齐聚一堂,为读者详解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如何? 应用有优势、整体存差距 近几年,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一时间,“中国人工智能领先世界”、“弯道超车”的声音开始广泛流传。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中新经纬 李卿 摄 在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基础,也有差距。 “有一定基础,最突出的是在应用上,以电子商务以及支撑电子商务的智能发展为代表,我们走在全世界前面,而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牵引力。”但他还称,中国在基础理论、芯片技术、基础材料和工艺上存在着差距,如果这些领域不能突破,应用和市场就没了技术支撑,同样存在问题。 2017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对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作出了判断,规划认为,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并缺少重大原创成果。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刘刚。中新经纬 李卿 摄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认为,在以数据和计算能力为驱动的智能经济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但与美国差距很大,“尽管是第二,但在基础研究、芯片技术上差距非常大。在应用领域上倒是出现了一些超前的趋势,这个也非常明显。” “面对差距,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自大,但现在主要是防止‘烧虚火’,盲目地自大,而不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弱点。” 龚克说。 ——人工智能将造成大量失业? 行业细分加剧 带来大量新岗位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撑,人工智能在一些方面已经得到应用,并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还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会替代人工,从而 带来失业,诸如电话推销员、会计、保险业务员、律师、客服、司机等职业都将受到冲击。 刘刚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得行业分工更加细化,非但不会造成失业,还会增加就业。他称,他曾到山东一个农村去调研,这个村从2007年开始做淘宝,现在整村的产值大概在3亿元,之前全村60%的人在外打工,现在全部返乡创业。这说明,技术的应用能增加就业,使得分工更加细化。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中新经纬李卿 摄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认为,AI技术如果高速发展,未来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失业,造成一定的社会性问题。“机器替代机械性、事务性的工作是不可逆转的”。 李春平同时表示,在很多领域,技术和人更多的还是融合问题,“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会代替医生进行诊断,但并不是完全替代。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还存在着伦理、心理等问题。类似这样的行业,新技术与行业如何深度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则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每一次技术的大革新,总会有一些行业或岗位因不适合新的发展趋势而被淘汰,但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则不会。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都有可能被替代。 “从人工智能的初期应用来看,机器的学习能力还是有限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包括它学习的方式和能力都是人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想被它替代,我们人类还是能够做到的。” 杨丹辉说。 ——人工智能设备出错谁担责? 确定责任方很重要 深刻改变法律现状 美国时间3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Uber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与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相撞,行人在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成为史上首例无人驾驶车辆在公开路面撞伤行人致死的案例。 无人驾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该事件引发全球对无人驾驶,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人工智能设备一旦出现错误,谁又该为此负责呢?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中新经纬 李卿 摄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坦言,人工智能设备的责任划分很复杂,他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司机,这就需要找到知道谁在操控这辆车,是GPS还是某一个控制平台,只有落实到责任方,才能够追责。但是,具体到责任划分,法律在这方面又比较欠缺。 杨晓雷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法律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问题,每一个领域的业态、形式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杨晓雷举例称:“工业4.0的智能家电,厂家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与消费者联合生产一个定制的家用电器,这时候传统的买卖双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会从买卖合同变为其他性质上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出现瑕疵时,就需要新的法律关系进行确认。” ——人工智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能效不如人、仍需要观察 在论坛上,刘刚提出,人工智能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引擎,因为它在生产和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和计算,而数据不来自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活动创造出来的资源,且数据越用越多,“这个财富好像是取之不尽的,存在明显的报酬递增效应。” 刘刚指出,中国智能经济表现出非常强的“极化”和“扩散”趋势,而扩散的重要机制是“平台+服务+创业”方式。他称,人工智能企业,尤其是平台类的人工智能企业,将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出AI技术将引领下一次技术革命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判断,并非刘刚一人,之前的公开报道上,也能看到一些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具有相似的看法。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近日曾表示,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要更多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对于上述预测,龚克则抱有一些异议。他称,人类之前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做法,现如今是行不通了,迫切要找到一种资源能源消耗较少的经济形态。但是,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大数据库的耗能就是惊人的。 “机器人能效是不如人的,人吃一点东西,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劲儿,能做好多事,思考很多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世界上几个主要数据更新中心的耗能超过当年全世界民航业的耗能。这几年,所有产业的能耗都在下降,但电子信息产业却在迅速上升。人工智能设备的能效能不能高过人?如果不能的话,这条路就走不通,它就不可持续。” 龚克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中新经纬 李卿 摄 杨丹辉也认为,AI技术能否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判断一个技术能否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技术或通用技术,标志是能否提高长期劳动生产率。而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还没有能够看到人工智能到了这样一个水准。” 杨丹辉补充道,AI可能不会像以往任何一次工业革命一样,只作用于劳动生产率,而是会带来多元性的影响,包括价值的实现、人的行为、人与机器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它带来的挑战比以往工业革命复杂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