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人工智能营销

旗下栏目:

科技点“灯”农民沾“光”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1-21
摘要:“ 40 亩玉米今年产了 4 万公斤,比 2008 年增产近 5000 公斤,比 2007 年前增产近 1.5 万公斤。仅这一项全家今年比前年至少增收 2 万元。”定边县堆子梁乡营盘梁村村民万芳东说。 2008 年营盘梁村和庙湾村的 1 万亩水浇地被确定为 “万亩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
  

40亩玉米今年产了4万公斤,比2008年增产近5000公斤,比2007年前增产近1.5万公斤。仅这一项全家今年比前年至少增收2万元。”定边县堆子梁乡营盘梁村村民万芳东说。

2008年营盘梁村和庙湾村的1万亩水浇地被确定为 “万亩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在市、县农业局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种田,当年玉米亩产达到960多公斤,今年亩产突破1吨。这两村有20多年种玉米的历史,玉米亩产最高仅650公斤。两个村人均种玉米4亩,仅玉米增产一项让村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增加1400多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

 

    通过利用科学种田获得大幅增收的营盘梁村和庙湾村村民,没有忘记在玉米耕种期间和他们同吃同住,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干部。

    1116日,两个村的村民委托村里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制作了3块写有 “为民楷模”、“科技兴农”、“高产创建、造福百姓”的牌匾分别赠送给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市农业工作站,以表达两村人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感激之情。

  “没有这些农科干部,就不可能有这么大幅度的增产增收。”营盘梁村支书薛丕清说,从玉米耕种到田间管理,几名农业科技干部风里来雨里去,同我们一起在玉米地劳动140多天,比农民都辛苦。

  “制牌匾的钱是我们村民各家自发的,你20元、我50元凑起来的,只是表达个谢意。”万芳东说。

据了解,营盘梁、庙湾两个行政村设立的万亩地膜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涉及种植面积10088亩,国家无偿提供玉米种子40多吨,每亩国家补助150元,其中核心技术攻关田国家每亩投资1000元。市、县两级投入农业技术干部6名,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指导近140天。

 

农业科技是增收的关键

 

    “增加种植密度和选用高产玉米新品种两项技术,是实现增产的关键。”市农业工作站的马向峰站长说。根据专家的意见和我市的土壤、气候条件及多年的种植实践,郑单958、榆单9号、先玉335为适宜北部滩水地区主导品种;登海9号、户农101、沈单16号为旱台地、坝地的主导品种。增加密度方面水浇地一般应增至5500株每亩,旱地增至3300株每亩。

   “一亩地能种植6000株玉米,起初确实很怀疑。”万芳东笑笑说,从前村里玉米的种植密度一亩仅2200多株,连续两年的高产,让他消除了当初的疑虑,被一系列科学种田的方法所折服。

    当然营盘梁、庙湾两村的玉米实现亩产过吨,不仅仅是依靠选用郑单958号等玉米新品种和增加种植密度两项技术。同时还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晚收获等多项技术。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例,营盘梁村玉米地经检测发现,土壤中钾、磷等元素缺乏,锌、錋等微量元素含量极少。村里的农民一般只施氮肥,而且施肥量较大,造成浪费,施磷肥和钾肥少,玉米生长需要的含锌、錋等微量元素的肥料则从未用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根据土壤和作物实际需要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另外仅晚收获一项技术就可使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

责任编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