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猪农民实惠多 ——走进巴州区群力生态养猪场 刘敏 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生猪生产的空前关注。然而,在市场、疫病双重风险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以“散户”养殖为特征的传统养猪模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由政府引导、业主组织、股民参与成立的巴州区三星乡群力生态养猪场,已经开始冲破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一场生猪产业化、现代化革命,值得密切关注。 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 群力生态养猪场座落在巴州区三星乡双柏村,占地10余亩,饲养PIC五元杂交能繁母猪300头,年出栏育肥猪7000头,集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同时配套完善蓄水池和排污处理的沼气池,解决了养殖场和29户农户的生活用水及照明。 解剖四川巴州区三星乡群力生态养猪场模式,据公司总经理盛登宣介绍,正在修建的大型生态养猪场,基建投资300万元。资金比例是6:4的结构,即农民入股60%、企业入股40%。公司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理事会,加强管理,高薪聘请技术人员,花巨资引进优良猪种,从而为解决散户养殖商品猪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格局。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农民则以土地、现金和劳力入股,土地指养猪场所占用的土地。现金每股100元,最低1股。对经济困难的农户,则把规模养殖场建设中的劳动力化到他们身上。盛登宣说:“对股份数量倾斜农民的目的,是确保大家都有股份,惠民面要大。”如此一来,绝大多数散户以股份形式拥有了分红的权力,解决了增收和吃肉的难题。 对这种农民股份化、养猪社区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格局,三星乡党委书记张思礼形象地概括为“农民养猪新概念,入股分红干劲足”,并称这是新农村的缩影。 散户逐渐减少、规模户增多,已成为大趋势 时下,三星乡双柏村掀起养猪热潮,养猪大户如雨后春笋,按照商贸、住宅、产业一体化要求,采取统一规划放线、统一倒兑土地、统一协调服务、统一图纸施工、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的“五统一”方式修建上宅下店、前店后院+生态养殖区的小康屋。每户配套一座百口猪舍,一个沼气池,一个水冲式厕所。在农户住宅后面专门划定了养殖区,中间有绿色隔离带,后面有专用生产路,彻底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得到了根本改观。许多村民正在抓紧修建圈舍,等待喂公司提供的仔猪,50多岁的村民盛伦祥高兴地说,去年他只喂了10头猪,身体就差点累垮了,而今年可以喂100头,采用现代化的科学养猪方式即将打破过去的散户传统养猪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收入非常可观。对于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两大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副总经理李祖军算了一笔账:“我们场一头种猪的18针次疫苗,要花50多元;商品猪打三次,花17元至18元。但有个特殊情况,不少疫苗并不是以每头猪的剂量来散装的,有些疫苗特别是进口疫苗,是按40头的剂量包装的。对散户而言,养一头或几头,都得买一瓶,一组疫苗要全套买齐,得花2000多元。” 李祖军的结论值得参考,他说:“散户不可能为几头猪去花大价钱买药,基层也不可能为千家万户的每头猪打那么多次针。因此,散户养猪,不死亡、不发病纯属侥幸。” 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城镇和城市转移,散户逐渐减少已成为农村大趋势。农民务工挣钱、规模养殖场为社会提供生猪商品,正在形成农村新的生产力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