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但有人还在忍饥挨饿,而且还是孩子。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彭水县山区学校,有3万余名孩子和老师,他们在学校吃不上午饭,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回家,才能吃上第二顿饭。为“经饿”,7岁的王娅和姐姐早上总吃糯米饭,吃了口渴,中午就喝自来水果腹。 “糯米饭经饿”,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得出的常识。我们的常识应该更多,比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常识,但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孩子们应有免费的午餐,这也应该是常识。 由政府供应中小学生免费午餐的好处包括,降低低收入及困难家庭经济负担,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入学率,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实施营养均衡教育。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还有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与国民共担抚育责任、提高国民未来预期、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深远意义。这样做的,有美国、日本,也有并不发达如印度这样的国家。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百年前的教育理想,直到今天的中国也相去甚远。根据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去年的一份报告,中国中学生营养不良发生率居然高达34.78%。与1200万超重儿童少年交相映照的是,广大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体重不足和营养不良儿童,一些城市同龄人因偏食导致贫血的同时,很多山区学生还在因匮乏饿得发晕。如重庆彭水的王娅们。 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吁求提出日久,只因太超前被悬为梦想,毕竟让农村孩子“读上书”比起“吃好饭”是更紧要的事。但在2008年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了。 具体策略可以参照三年分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渐进方式,从中西部农村山区学校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供应免费午餐,由此渐次向全国推进。 实际上我国已有相当的政策基础,据教育部数据,2008年,中西部地区近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每年按照250天计算”的生活费补助。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指标限制和“寄宿生”条件显然不能惠及王娅们。必须指出,免费午餐的经费保障应由中央财政与地方按能力分担。以彭水这样的山区穷县,显然独力难支“爱心午餐”。 让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其他什么都不用带,是我们最最亟待努力的国家义务。“糯米饭经饿”成就了又一个网上热词,这样的词越热,越让人心酸。由国家供应免费午餐,至少先从山区农村孩子开始,这不仅是政治伦理的需要,也是杜绝类似彭水“非人道”事件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