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12”大地震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心也许不再那样的痛。经历了一年多的重建,眼下,灾区的干部群众正准备迎接灾后第二个新年。
今年的5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震中映秀,纪念大地震一周年。他对灾后重建工作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举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离不开灾区群众的自力更生、离不开各族各界的热情支援,也离不开灾区干部的辛勤耕耘——他们,是灾区的“顶梁柱”。
在“面孔2009”年终系列特稿的最后一篇中,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的西南,聚焦“灾区干部”这个群体。虽然我们不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无法描绘他们的脸孔、甚至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我们知道他们一定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有收获、有委屈,还有无数感人的故事。
我们选取了几位灾区干部的代表,他们虽平凡却并不普通。读懂他们,会让我们的心跟灾区贴的更近些……
援川干部崔学选:“把生命献给了北川”
2008年5月27日,正在北京出差的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崔学选深夜接到电话,“立即赶赴绵阳!”第二天,他从北京转道济南直飞绵阳,开始了他的援建工作。
潍坊市负责对口支援桂溪和贯岭两个乡。在桂溪的80个日日夜夜里,崔学选经常工作至凌晨一两点,有时通宵达旦,一夜不眠。在他的带领下,潍坊援建人员在桂溪乡共计建设板房3369套,学校3所,还有一批生活配套设施。
援建初期,灾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崔学选和战友们的伙食基本上是“矿泉水泡方便面、压缩饼干就大蒜、杠子头火烧咸鸭蛋”,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洗不上澡,嘴生疮、脚起泡、腿肚子肿。
去年7月3日,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新县城建设组组长。正当为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奔波忙碌时,崔学选开始出现腹胀、腹痛,但他一直坚持工作。有一次被送往绵阳市中心医院,才打了4天吊针,崔学选就逼着驾驶员办理了出院手续,继续奔忙于新县城的前期规划建设。直到9月6日,他再一次病倒,被诊断为癌症晚期。
在病床上,崔学选一直念念不忘北川的建设,他多次对前去看望他的同志说:“我很快会好的,好了以后,我还得回去,和你们一起建设新县城。”
2009年7月13日,崔学选走完了他54岁的人生旅程,带着他对北川地震灾区不尽的挂念,永远地离开了。
灾区的援建干部有成千上万,他们大多火线上阵、义无反顾。他们心里想的大多是项目进度、质量,很少袒露内心的压力和牵挂。由于工作艰苦、条件不好,身体也常常亮起“红灯”。
他们大多还要在灾区工作一年以上,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关注,他们的工作也许会更踏实、更舒坦,重建的脚步也许就会更快一些。
宣传干部冯翔:自杀后带来反思
4月20日,在距离今年“5·12”只有十多天的时候,33岁的北川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家中自缢身亡。他已经是四川灾区第二位自杀的官员,这让社会再次意识到,仍需要把更多目光和关注放在历经地震灾难、痛失亲人的灾区干部群众身上。
在大地震中,冯翔在北川县城曲山镇读书的8岁儿子冯瀚墨遇难,遗体没有找到。冯翔忍住巨大的悲伤,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作为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震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各方领导及各路记者,陪同他们进入北川老县城视察、采访,一路还得为客人讲解: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单位,在这里有多少人遇难,当时如何抢救……一遍遍讲述,一遍遍重复,他内心的伤口也一次次被撕开。在这样的处境中,他的压力和心境外人很难想象。而且,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极其繁重,周末加班是常事,超负荷的工作早已让他身心俱疲。
这些工作无疑是对冯翔内心的一种“摧残”,热爱写作的他在博客里也多次流露出痛苦和感伤:
“几个月辗转难眠的夜晚,也成为思考人生的课堂,在这些寂夜里,思索着死亡、活着,思索着人生、人性,思索着未来、希望。”
“我曾经以为我很坚强,但是我错了,我从来都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之中,没有真正走出过一步。”
“灾区心理重建不容乐观”这是冯翔自杀后,媒体发出的反思。灾区经济损失,可以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国家的公共财力等迅速重建;但灾区群众的心理康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专业、有效的支持。
村支书李天平:要让百姓真正富起来
大地震后,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因为受灾严重、重建速度快而全国闻名。如今,这里满眼都是联排的乡间小别墅,村民陆续入住新居。棋盘村的党支部书记叫李天平,她面色焦黄,看上去有点憔悴,并不像一个干部,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
棋盘新村的村民住进新居之后,每月要交水费、电费、煤气费……生活开支陡然增大了。而这在以前,对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来说,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住进新房之后的村民,尽管已经转变成为了市民,但并没有就此安生,而是面临着比以前要大得多的生活和生存压力。“虽然房子安逸了,但日子并没有安逸起来。”李天平这样说。
看到重建的成果,笑容只是在她脸上一闪而过,更多的是担心和忧虑。
李天平告诉记者,“一个上海郊区的村支书一年能赚20万,还带领乡亲们致富,我们也要实现更好的目标,不辜负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援。”在村民们看来,李天平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