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两道防线受到冲击,农村养老问题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农村养老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两道防线”受冲击 记者在赣鄂皖一些乡村采访时,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经济供养、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诸多共性难题,其中养老保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不少老人的生存环境堪忧。 湖北罗田县退休干部、原县科委主任蔡炳文今年78岁,曾多年在乡镇工作,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他说,近年来“养儿防老”受到了严重冲击。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无力赡养、互相推诿、财产分配不均、家庭关系不和等导致老年人无人赡养的情况屡有发生。 众益伙伴老年文化发展中心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民间公益组织,曾在苏豫冀等地的农村就老年人生存现状进行过专题调研。该中心项目主管邢焕萍认为,目前我国的家庭赡养功能趋于弱化,“养儿防老”传统受到严重冲击,每个劳动人口所要扶养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导致人口流动加快,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所取代,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有限,传统孝道和伦理道德出现淡化的情况。 “土地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另一道重要防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农村留下大批无人照料的“留守老人”,而许多“留守老人”还得继续耕种土地,自食其力,成为农村主要的劳动力之一。 安徽界首市田营镇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现在好多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留下老人和孩子,农忙时年轻人也很少回家,所以老年人里里外外种地种菜,特别忙、特别累。 邢焕萍认为,“土地养老”是指农村老年人依靠自身承包经营土地的种养收入进行自我养老,这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农村的老年人“活到老做到老”,只要他们能继续在土地上劳作,就能维持温饱,基本解决养老问题。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们再下地劳作时,相当部分的老人处境堪忧。 新农保:农村养老的“及时雨”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告诉记者,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现行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仅覆盖总人口的15%,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处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存在结构性缺陷。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应不断加强社会养老保障。 邢焕萍认为,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和土地养老。而社会转型期这两道防线同时受到冲击,农村老人生存生活困境加剧。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农村养老新政在期许中起步。2009年6月底,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老有所养”的新农保体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德文研究员认为,中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农村居民养老一直处于制度缺失状态,现在建立了这项制度,使农民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这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也使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有望实现“养老不犯愁”。据了解,新农保在两方面体现出创新: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也就是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