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导购

旗下栏目: 关注 导购 行情 五洲

我国耕地质量出现新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江娜 发布时间:2009-10-26
摘要:耕地质量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没有可靠的耕地质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
  

耕地质量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没有可靠的耕地质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有所增加,培肥改良技术得到示范推广,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初见成效。

  但是,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质量建设长效培育机制还未完全形成,耕地质量管理技术研究和开发相对滞后,耕地质量建设还处在示范阶段。而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耕地质量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加剧,不容忽视。

  占优补劣比较普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99年至2008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38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在绝对值减少1.12亿亩的同时,更令人担忧的是占优补劣带来的隐性土地流失。大量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良田沃土被占,而补充耕地则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灌溉条件较差的边远丘陵山区或保水保肥条件差的“四荒地”,多为限制因素较多的劣质低产田。据农业部统计,新开垦耕地与占用耕地相比,一般相差23个等级以上,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据各地调查,异地补充的耕地与被占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相比,亩均产量下降200公斤以上。以此推算,近10年间全国约6000万亩占补耕地因质量差距,导致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少减少120亿公斤。

  质量退化趋势加重。据农业部统计,我国耕地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的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黑龙江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1958年初垦时的40~80厘米减少到近年的30~60厘米。南方15省(区)稻田潜育化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至少增加了10%,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预测,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洞庭湖区受潜育化威胁的稻田面积将达684.45万亩,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2.51倍。我国酸雨发生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倍多,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趋势尤为明显。据国家环境保护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面积的1/10以上。

  土壤养分失衡。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和耕作施肥的影响,目前我国耕地养分失衡的问题相当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总体而言,实现土壤用养平衡还需要一个相当长过程。目前,我国耕地缺磷面积达51%、缺钾面积达60%,磷钾肥施用量明显不足。在肥料施用总量中,有机肥仅占25%,同合理的施肥比例(40%)相比少15%左右。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面积仅占应施用面积的15%

  抗灾能力减退。近15年来,国家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以大江大河堤防工程为主的防洪能力建设上,造成农田的末级排灌渠系不配套,已有的农田排灌设施也缺乏有效养护管理,农田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串排漫灌现象普遍,再加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旱灾害逐年加剧,耕地抗灾保收能力同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明显下降,农田节水工作逐步成为我国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近年来,全国仅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3亿亩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必须完善政策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注、支持和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广大农民投身耕地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编缉:吴芸

责任编辑:江娜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