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个关于宁南糖业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关注:该县决定,松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自2009年榨季起停止生产。这是继2006年宁南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关闭后,该县制糖业的又一次震荡。 如今,该县3户制糖企业已关闭其二,曾经辉煌一时的制糖业是否就此逐步退出宁南县域经济舞台?艰难时刻,县委、县政府态度坚决:“绝不轻言放弃。” 宁南糖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宁南县最先步入产业化轨道、最先形成产业优势、最先带给农民巨大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 鼎盛时期,宁南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糖量3万多吨,占当时全省产糖量的1/3,居省内5个产糖县之首。有近十万人口直接或间接以“糖”为业。白砂糖销售价最高达到过4700元/吨,每年为农民和财政分别创收几千万元。从某种角度上说,宁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始于甘蔗产业的发展。制糖业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村交通的发展,还促进了城乡统筹、解决了一大批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宁南制糖业被推入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但由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规模弱小等弊病越发显现——国际蔗糖的生产成本在1900元/吨左右,而宁南蔗糖的生产成本是2400元/吨。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小导致企业亏损,企业的不景气又导致甘蔗收购价的降低,影响了农民种蔗积极性,原料不足、质量不高又加深了企业亏损,恶性循环之下,宁南糖业步履愈发艰难。 早在10年前,糖业就开始给宁南带来困惑:强是强不了,弃是弃不得,似一块鸡肋。时至今日宁南制糖业到底有无生存空间?农民种植甘蔗到底有无效益?这项产业还要不要? 有这样一组数据: 2009年糖价稳定在4000元/吨左右,还有上涨的可能; 2008年蔗农售蔗现金收入近5000万元,上缴的税利300万元; 一吨甘蔗售价达到300元(包括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二次结算款等),亩产在8吨以上,亩产值就可达2400元,农民每亩纯收入就在1800左右。这个效益对一些地区来说是其他产业不可比的。 正因如此,辉煌虽已成过去,但在宁南县内一些地区糖业依然有发展空间。这也是宁南县委、政府坚持“绝不轻言放弃”的背景所在。 今年,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生产资料在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上的作用,宁南提出了“整合糖业资源、优化糖业结构、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把甘蔗种植区从“遍地开花”转移到“重点发展”上来——筑固发展光热条件好、土质适宜的华弹蔗区,推进该蔗区的龙头企业“金沙江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革创新;终止松新蔗区的不适宜区特别是海拔
上一篇:“中国模式”是什么 浏览:195次 浏览:193次 浏览:190次 浏览:189次 浏览:187次 浏览:183次 浏览:182次 浏览:179次 浏览:176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