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导购

旗下栏目: 关注 导购 行情 五洲

农村“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宫焕勤 发布时间:2008-08-29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使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中,“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使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中,“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进城困养

  通过考学、经商、打工,大量农家子弟变为城里人,不少农民工在城市临时安家或长期落户,许多乡下老年人也随子女进城居住。然而,习惯于农家生活的老人,对城市生活却严重不适应,整日只能呆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高楼中,就像被困养。

  家住山东烟台市区奇山小区的张先生看到三楼一位老太太一直站在开了窗户的阳台上,以为她要寻短见,便急忙拨了110并与周围的居民上去搭救,那知这老人是因为寂寞而靠在窗前向外看风景。虽然虚惊一场,但是这位老人趴着窗户眼巴巴地向外瞅的孤独身影,还是令人可怜和心酸。

  胶东某市法院最近受理了一起“父告子”案:儿子叫乡下父亲将家的房子卖掉到城里一起住。然而,高高兴兴进了城的这位老人,在儿子家仅住了两个月,却又想吃“回头草”。因为他在儿子家,经常因不会开防盗门而出不去或被锁在门外,想到楼上楼下的邻居家串个门也不行,城里人好像对串门很反感。而最让他受不了的是,每天孩子上班、上学后,就他一个人在家,出不了门,见不着人,看不见天,落不着地,简直要憋闷死。最后实在受不了了,他就又要求回老家,心中向往着农村那种自由随便、邻里亲热的生活。但儿子儿媳坚决不同意,说是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而老人却执意回了老家,并叫儿子重新给置房,儿子赌气不给钱,没想到这位倔强的老人竟然走进了法庭!

  空巢孤养

  如今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因儿女不在身边而成为空巢老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些老人平日里十分孤独,无比思念儿女,心情抑郁苦闷,感觉生活索然无味。

  在山东青岛市某村,有一对老人经常收到在外地工作的儿女的汇款。可是,每次来了汇款单,村里的大喇叭都要反复地喊,但他们就是不愿去取。孩子经常给寄钱,别人都羡慕得要命,而这对老人却唉声叹气:“光寄钱却见不到人有什么用!”

  据调查,85%的老人都宁愿自己孤单生活也不愿把孩子窝在身边,都希望他们有出息,哪怕让他们远走高飞。可是,与此同时,他们又要承受着撕心扯肺的相思之痛和空落无助的孤独之苦。一位朋友的母亲,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终于迎来“五一”节。可是,因公司组织外出旅游,朋友便没带妻儿回老家。没想到,一下子希望破灭的老母亲,竟难受得一天没吃下饭,接着又病倒了。

  倒是有一些空巢老人使用了无奈之策:花钱找人陪聊。如今在济南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家政公司专门开拓了为空巢老人介绍“陪聊保姆”的业务,很受空巢老人的欢迎。

  拆开分养

  有道是:“称钩不离秤砣,老头儿不离老婆儿”。而如今,有的儿女为养老“便利、公平”,硬是把老父母生生拆开,你养爹,我养妈,让双亲平白无故忍受精神折磨和分离之苦。

  烟台某市动力机械厂宿舍有一对老人,因年老病弱无法生活自理,需要儿女照顾。两个儿子一商量,便决定老大负责照顾母亲,老二负责照顾父亲。同在一个城市,老父老母竟然被活活“拆散”了。开始时,两位老人都忍着,认为儿子也是没办法。但时间长了,首先老父亲不肯了,他坚决要求和老伴住在一起,可两个儿子都不同意,说谁家也不能一下养活两个老人。可悲的是,想念老伴、窝火生气的老人在二儿家住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据了解,一些地方(尤其在农村)有不少子女采用这种“拆开分养”的方式赡养老人,毫不考虑老人更需要“相依相伴”的感受,把老人当成了“物”来对待。

  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养老”已经不难,但却又面临着缺少“精神养老”的困境。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新时代对“精神养老”要引起关注,除了子女要充分认识并多尽孝外,社会步伐也要跟上,基础工作是扩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多组织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和各项娱乐活动,建立交流平台,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冲淡孤独和寂寞。其次,老年人要学会自我修正,多考虑子女的难处,以一种豁达开朗、坚强自立的心态对待晚年生活。总之要通过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让老人过一个心身更加健康快乐的晚年。

 

编缉:吴芸

责任编辑:宫焕勤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