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产业 资源 市场 专栏 图片 新型城镇化 扶贫攻坚

导购

旗下栏目: 关注 导购 行情 五洲

做大做强南江县劳务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农民日报四川新闻网 作者:张长云 发布时间:2008-03-20
摘要:做大做强南江县劳务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长云 四川省南江县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国定贫困县于一身,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111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0162人,除去常年在外务工的近16
  

做大做强南江县劳务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长云

        四川省南江县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国定贫困县于一身,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111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0162人,除去常年在外务工的近16万人,尚有富余劳动力40162人需输出,每年新生劳动力1万人,到2010年,全县富余劳动力将达到90162人。县委、县政府坚持“培训-输出-回引”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可喜局面。由此引发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矛盾。对此,笔者对做大做强南江劳务产业进行了调研。

    成效卓著  规模不断扩大

    劳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劳务输出,以县劳务办、劳动社会保障局为中心,由分散无序输出转为集体有序输出。由几个人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的输出队伍,使劳务输出更加组织化、规模化和有序化。在2007年新增的1.2万人的输出大军中,有组织、上规模的输出共5000多人,占输出总量的58%。近年来,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量正以5%-6%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县劳务输出15.5万人,劳务收入4.7亿元,人均增收800多元, 2007年全县转移、输出劳动力20.5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1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453元,同比2005年劳务收入翻番。据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56%来自劳务收入。

    劳务产业领域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农民发展的“广袤猎场”。随着劳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务工领域逐步扩大。我县劳务产业领域开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既单一的零工向既当零工又当包工转变),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既搬运、建筑等体力行业向施工、绘图、电子、网络信息等智力行业转变),据统计,2004年以前,南江约63%的务工者均从事体力行业——“玩乌金”(就是挖煤、背矿),10%的从事餐饮业,17%从事加工业,10%的从事在科技含量较高智力行业。2007年,约45%的从事体力行业,采矿业的少了,从事建筑、智力行业的比例分别呈10%、5%的幅度增长。据调查,南江民工已从事各行各业。务工地域扩展到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劳务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劳务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劳务基地。

    民工劳动技能逐步提高,已经成为农民“掘金法宝”。民工文化和技能水平决定了民工择业和收入。2007年,全县劳务就业培训25班次,电脑培训16000多人,焊工培训4600多人,缝纫培训5000多人,输出队伍中,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3.55%。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能力、意愿,主动地选择更好的行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发生行业转移的人数以7%以上的幅度增长,发生跨地区转移的人数增长 5.01%。长赤镇龙池村村民何利华,2006年在上海打工,月工资800多元,半年而返,在长赤电动缝纫培训部培训后,月工资近2000元,年收入成倍增长。

    问题尚存 矛盾日益凸显

    新村建设人才紧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据调查,全县农村输出劳动力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8%,余下队伍中,多为老弱病残的40-50龄人员、留守儿童,他们根本不能担负起新村建设任务。在广大农村缺农技人员、科技人员、缺优良医疗人员、缺优良师资等现象突出。随着大批的劳务大军输出,有能力的建设者都奔赴务工前沿,新村建设人才紧缺矛盾日益凸显。

    资金回引进程缓慢。按照“建基地、输出去、强管理、引进来”的策略,我县回乡创业人才数目纵向相比在逐年增加,横向相比,输出与回乡创业人数成反比。2005年输出16.3万人,回乡创业1万多人;输出数目与回乡人数比为10.3%, 2007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5万余人,回乡创业仅只1.42万多人,输出数目与回乡人数比为7.1%。近一两年来,在外购商品房、经商成了有钱消费的一种时尚。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修砖房”的挣钱回乡创业热潮退减。

    培训方式流于形式。部分培训基地在培训上存在耍花枪、走过场现象,培训的实质就是盈利目的,加之部分民工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培训等于“职业介绍”,只想培训机构给自己提供一个就业机会而已,培训教育者更是乐得清闲,工资照领,上课就是登记注册,有领导来检查时,突击性四处找人充数。再则,短期培训蔚然成风。在劳务办收到用工信息时,离民工出发的时间已经很短了,劳务办便立即组织人员“短期培训”,草草从事,闪电般地就把民工批量的送上生产线。据了解这种短期培训所占比例为82%。                                 

    探讨对策 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解决人才紧缺矛盾,开拓“新村建设”之旅。以创新机制开发新村建设人才。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人才推动战略”纳入推进南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目标之中。创新激励人才成长的机制,积极创建自上而下的发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提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组建一支用得上、留得下的农村人才队伍。把群众的意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做到新农村建与不建、如何建、建什么都由老百姓说了算,由群众自发组成建设新村队伍,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全县确定对40个自然村进行重点建设,以黄金、铁炉坝等5个基础较好的示范村建设,以桃红、天平山村等20多个边远贫困山村建设,充分发挥在家劳动力的主体能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以产业优势培育新农村建设人才。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线一特、一业一企”,坚持以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专业村,推动新村建设进程。在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黄羊专业村牡丹村、金银花专业村木罗村、核桃专业村桥亭村),以黄羊养殖大户、银花、核桃、茶叶经纪人为榜样,规划建设特色产业专业村53个,深度开发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茶叶等绿色食品,依托产业兴村,凭借产业专业技术从而培育和带动新村建设人才。

    优化创业渠道,畅通“回引资金”之路。坚持“双向互动、不走单道”的原则,既研究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途径、办法的同时重视吸引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创业。

    提供宽松环境,为产业大军回乡创业培育沃土。坚持以“发展吸引人才,靠人才促进发展”的理念。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为回乡创业人才,推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济科技发展示范园、城镇建设的“硬环境”。同时提供简化手续办理、缩短办事流程、降低收费标准等系列“软环境”。以新村建设为平台,立足“互利双赢”,延伸为民服务功能,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快劳务转移,

责任编辑:张长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