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呼吁: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加快发展步伐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施维 发布时间:2008-03-13
摘要:一些代表委员呼吁: 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加快发展步伐 受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缺位带来的现实难题也进一步凸显。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应以此为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加快发展步伐
受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缺位带来的现实难题也进一步凸显。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呼吁,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困境:农民受损难获赔偿,政府救济杯水车薪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月14日,全国20个省(区、市)农作物受灾1.78亿亩,因灾死亡畜禽6956万头(只),水产养殖受灾面积达到1455万亩。 与此相应的却是另一组势单力弱的数据:截至2月12日,保险业共接到雨雪灾害保险报案85.1万件,已付赔款10.4亿元,但其中农业险报案量仅1.73万件,保险赔付4014万元,只占总案件数的2%,总赔款额的3.9%。雪灾之前,涉农保险严重缺位。 灾情虽已逐渐减弱,但其遗留的问题却考验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受灾农民。“眼下,我们最大的挑战是灾后重建。”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雪灾对城市影响大都是来得急、去得快,而农业遭受的损失却是长久的。虽然这次灾害中,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救济,但这种救济性的资金只能是救急不救穷。受损失的农民们将来要如何恢复生产?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如果这个时候,农业保险能够跟上,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这次灾害中,人们听到的并不都是坏消息———“南方农村地区7万头繁育母猪被冻死,但养猪农民并没有因此遭受巨大损失,因为这些猪多数都投了保。”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委员告诉记者,以广西为例,截至2月12日,中国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已支付在寒潮中因病死亡的近6000头能繁母猪保险赔款411万元,每头猪获保费1000元。“有了这笔钱,农民就可以购买猪仔恢复养殖。” 难题:要么农民买不起,要么保险公司赔不起 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或者是较为极端的例子,即使常年,我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灾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依然很低。 “有人将部分原因归结为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过于萎缩,农民投保无门。”天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玉佩委员说,目前农业保险主要靠国内的中国人保、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经营,只是在江苏、浙江几个省进行试点,保险种类非常有限,这本身也抑制了农民的有效需求。 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开办以来曾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但1993年以后,却日趋萎缩。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费收入由1992年的8.17亿元逐渐降到3.96亿元,年均负增长5.9%。直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问题受到广泛重视,在中国保监会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初步扭转了多年下滑的趋势。 “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都把农业保险当作商业保险来经营,要么农民买不起,要么保险公司赔不起。但是,农业保险是具有明显准公共产品的险种。无论从降低保险者及投保人风险的角度,还是从保障社会公益的角度看,政府都应该承担起扶持的责任,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据了解,美国农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由政府承担;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农作物,政府对保费的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这些实践都证明,发展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王玉佩委员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认同。 出路:国家应给予支持,以再保险分担风险 “其实,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我们十几年前就开始呼吁,今年的雪灾提供了一个契机,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更关注,也希望能因此推进其发展。”温思美委员颇为感慨。 他提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最重要的内涵是国家应给予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建议中央财政、各级财政在年度预算中预留一部分农业风险基金,并将此作为股份注入到农业保险公司中,而保险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执行主体可以是一般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是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来自云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曾华建议,可以对农业保险公司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税制规定,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但仅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建议在此基础上,免征两业的所得税,对其它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印花税按0.1%先征,按0.05%返还。返还的税金用来充实风险基金;企业所得税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 谈及如何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很多委员都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巨灾保险制度”。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分散和分摊原保险风险的重要方式,以此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风险转移机制,逐步完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 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亦是受此次雪灾的深深刺痛。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保险业在灾后救助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总体赔付比率仍然偏小。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既可以分担政府财政的支出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延伸:通过保险制度补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事实上,近几年,对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国家有关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重视。在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用了较大篇幅论述政策性农业保险,去年中央财政也首次拿出10亿元,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后来又针对能繁母猪拿出11.25亿补贴资金。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补贴数额将达到60.5亿元。“由此可见,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义。”吴焰委员说,“我建议,这方面的动作还应该加大。” 吴焰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再讨论农业保险的意义时,一直强调其对受灾农民的补贴作用,其实保险制度更是一个公共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转化器”。 “近些年来,中央给予了农民在种粮等方面许多补贴,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这种补贴的方式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以保费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可以显著提高财政收入惠及范围。农民一旦遭受灾害风险,能够得到数十倍于财政补贴的赔付,风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吴焰委员所提及的保险补贴效应,在去年对能繁母猪的补贴中就已经有了显著的体现。截至今年2月26日,中国人保承保生猪(含能繁母猪)4643万头,保险金额达363亿元,全国能繁母猪的承保面达到63%。“政府借助和运用保险这一机制,可以使财政资源的配置效能得到极大提升。对于农民和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效果。” 稿件来源: 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 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