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能够解决全球人口的粮食问题,中国就应该学习这样的大农业”,“荷兰智能化设施农业更加高效,应该学荷兰”,“日本农产品价格高,农民收入高,学日本”……
近日来,各种类似的争论出现在文章评论区,大家各有各的道理,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然而今天,我想说的是,只要适合中国国情,无论向哪些国家学习都好。因为如果不考虑实际,农业走别人的路很危险。
美国的大农业道路中国如何借鉴
美国的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尤其是在农产品收获时,光是在视频上看到一辆辆大型收获机将各种农作物从土中连根拔起,然后通过传送带运输到另一辆车中清洗,再用机器进行简单脱皮,最后进入工厂进行分拣包装的过程,就让人震撼,更不用说那些到美国农场亲眼看到的人了。
不少人都觉得如果我们国家的农业能够这样工业化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解放出大量老龄农业人口,也让更多想要从事其他工作的农民投身于其他行业。
但是,像美国那种大型农业机械在我国并不适用。首先,美国耕地集中,地广人稀,而我国人多地少,地形多样;其次,美国农村道路宽敞,大型农机能够直接进入耕地,而我国农村道路狭窄;再次,美国农机在农闲时可帮助修剪公路周围绿植,获得收入,而我国农机农闲时就只能“闲着”。
这样看来,美国的农业模式在我国好像完全行不通。
并不是。我们国家之所以现在一直在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就是看到了美国规模化农业带来的价值。只是我们不能“大规模化、机械化”,而是“适度规模化、机械化”。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又学到了美国先进农业模式。
荷兰的高效农业道路中国如何借鉴
之所以称荷兰为高效农业的代表,是因为荷兰农业虽然投资大,成本高,但他们只种植附加值高的蔬果、花卉产品,价格高,产值高。再加上由于这些农产品大多在温室中生长,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水分等条件都由人为调控到最适宜的水平,在我国只能一年生长一季的蔬果在这里能长两季,而且采收期长。
很多人看到了荷兰设施农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惜花重金购买设备,招揽人才,但最后都不得而终。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网友的论帖,一位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研究生,带着一个关于智能温室农业的项目到老家成都找投资,本来已经谈好,后来投资方问他,什么时候能盈利,研究生说大概5到10年,之后投资方就再也没了联系。
但凡对荷兰农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的先进之处,但完全按照荷兰农业模式来,不论是投资方、企业还是农民,都“吃不消”。在荷兰,政府补贴,厂家支持,产品价格高、产量高、品质好,不论是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市场竞争力都极强。而在我国,脱离政府支持学习荷兰设施农业,承担的成本与风险都极大,与政府合作,虽然名义上可以拿到补贴,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拿不到。要想尽快赚回成本,就必须高定价,但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买账”。而且漫长的资金回笼期,对投资方与农民的耐心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所以,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先将部分地区作为实验基地,先进行小面积的设施农业管理。在产品品质上,与普通产品区隔开,做好定价。当市场开辟后,再将其作为示范基地,在此进行人才培养,逐渐引入中国。
日本的精细化农业道路中国如何借鉴
日本由于农产品价格高、农民收入高,成为中国国内众多农民羡慕的对象。而且日本国情与我国颇为相似,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甚至日本自然条件比我国更差,但世界农业强国行列中却有日本而没有中国。因此,希望中国农业模式向日本学习的声音不在少数。
果园种草,是中国向日本农业模式学习过程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培养绿肥,保护果园生态,养肥了土地,减少了虫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的健康。除此以外,如小型农机的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农产品的分拣与包装等举措,也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但是在日本,由于土地为私有制,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所以兼业农户的数量能够占农户总数的80%以上。这极大影响了日本农业效率的提升,导致日本农产品虽质高但量少。所以,现在日本农业也在转变做适度规模化,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率,保障本国农产品安全。
我国可向日本农业学习的有很多,前面小编也提及到了一部分。日本农业精细化、精致化,仅包装而言,农产品超市中有纸装的、袋装的、盒装的,按个包装的、按半个包装的、按四分之一个包装的。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日本农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一个买不起,所以要买半个或者更小。其实不是,是因为农产品生产者在包装时就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包装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方便,也保证了消费者在农产品新鲜时就吃完。在日本农产品还有很多创意包装,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总而言之,每个农业强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之前,先思考如何因地制宜,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