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情 新政 热评 三权 特别关注 特产特养特业 乡村振兴 智慧新农

热评

旗下栏目:

农民日报:应不应该遗忘袁隆平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竟涵 发布时间:2018-08-15
摘要:袁隆平应该被遗忘吗?当然不!作为一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袁隆平绝不应该被人们遗忘,无所谓是否“暂时”。这不仅关乎对袁隆平个人的学术评价,更体现了我们对历史、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原题:不遗忘袁隆平,才能记得更多 

 

  近日,网上一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质疑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

    袁隆平应该被遗忘吗?当然不!作为一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袁隆平绝不应该被人们遗忘,无所谓是否“暂时”。这不仅关乎对袁隆平个人的学术评价,更体现了我们对历史、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个人的科研贡献而言,袁隆平不应该被遗忘。一个科技领域开创者的意义,就在于为后来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上世纪50年代,“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是主流理论,而作为我国首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袁隆平告诉学界杂交稻研究可以做,开启了中国杂交稻育种的进程。袁隆平团队还率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野败”,并无偿公开。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稻品种,其亲本都来源于“野败”。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也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系杂交稻因为育种失败而遭遇学界放弃时,又是袁隆平顶住高压,带领团队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不仅使两系杂交稻“起死回生”,还最终走向生产应用。中国杂交稻技术至今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离不开袁隆平的重要贡献。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誉当之无愧。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袁隆平更不应该被遗忘。网文认为,杂交稻、超级稻追求高产缺乏现实意义、划不来,这种观点并不可取。杂交稻的诞生,是在国人吃不饱肚子的年代,为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即使在仓满库盈的今天,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的弦仍然时刻也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高产攻关作为一种技术储备,其科学价值不可估量。而且,杂交稻乃至超级稻的高产攻关是一种科研行为,不能简单用经济价值划不划算来考量。这种对生物极限潜力的不懈追求,不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吗?

  也许,这一篇网文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对更多育种科学家的关注,但是并不一定要用这种“博人眼球”“违背事实”的题目和内容,更不应该采取“非此即彼”的对立评价,这不仅对袁隆平本人不公平,对其他科学家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推崇。说到底,对科学家的尊重,最核心的是对科学精神的遵守,实事求是是根本标准。包括杂交水稻在内,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与推广,既离不开学术带头人的贡献,更是众多科学家协作配合的结果。我国种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空白起步,到如今育种能力显著提升,靠自主选育品种撑起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众多育种人的同心共筑,谁的价值都不应当被否定。虽然客观上来讲,首创者难免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会被淹没。无论是丁颖、黄耀祥等老一辈民族种业奠基人,还是袁隆平、颜龙安等取得重大突破的业界大腕,乃至李必湖、冯克珊等基层科研工作者,这些名字连同他们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都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熠熠生辉。从未曾被遗忘,也永不会被遗忘。

  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无论是一项科研成果的利弊分析,还是一位科学家的功过评说,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简单概括的,更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判断。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是我们对历史、对科学,乃至对一切事物都应具有的态度。

  对科学家的尊重,最核心的是对科学精神的遵守,实事求是是根本标准。我国种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空白起步,到如今育种能力显著提升,靠自主选育品种撑起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众多育种人的同心共筑,谁的价值都不应当被否定。

责任编辑:李竟涵
0

网站春秋           成长展望           商务觅源           合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