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广德福局长做客人民网(人民网 蒋建华/摄)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蒋琪、张桂贵) 今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做客人民网演播室,就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乡村振兴等话题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广德福向广大网友系统介绍了农业农村部贯彻实施农业质量年工作中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针对今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质量兴农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十大典型案例,“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做到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出重拳。通过十大案例的公布,也是向社会昭示一下农业农村部门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坚定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责任担当。”广德福这样说。
农业农村部广德福局长接受人民网视频专访(人民网 蒋建华/摄)
广德福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执法监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在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案件共同点在于:第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案件的违法违规事实都是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屠宰环节发生的,涉及禁限用农非法使用、非法添加其它物质、私屠滥宰、注水肉等问题,属于典型的直接危害人身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二,打击力度较大。这些案件的涉案人都被依法定罪、判刑或予以行政处罚,打击比较彻底。第三,这些案件的查处都是在农业部门和公检法部门通力合作下,联合侦办和执法的,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的成功典范。公布十大案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地方农业部门执法办案进行指导。这些案例涵盖种植、畜牧兽医、渔业等领域,内容包括线索发现、查处过程、引用法律条文等环节,具有一定典型性,指导推动各地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鼓励大家在工作中敢于较真碰硬,直面问题、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快速解决。二是对不法分子起到警示作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公布案例,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从中汲取教训,震慑不法分子,严格落实好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把好源头生产关。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好不好,要靠数据说话,靠标准说话。”广德福介绍,我国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1%,2001年蔬菜和畜产品的合格率是62.5%和66.5%,提高了30个点。“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两期《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安排投资13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3亿元,建设了部、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2770个,机构总数达到3293家,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实现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地市全覆盖和县级基本覆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检测能力迅速提升。为强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管理,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农产品质检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开展能力验证、监督评审和飞行检查,确保检测数据公正有效。
广德福在访谈中强调,客观地看,部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尚未根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容易出现超量使用农兽药的情况。二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原因是个别生产经营者缺乏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受利益驱动违规使用一些禁用物质。三是土地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农田土壤和水受到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一些风险隐患。第四问题是假劣农资,制假售假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农产品质量方面的隐忧。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9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万家次,查处问题22877起,责令整改8957起,三聚氰胺连续9年监测零检出,基本打掉“瘦肉精”地下“黑窝点”和生产经营链条,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
广德福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高毒农药、抗生素残留、农兽药隐性添加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强化监督抽检和检打联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推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发挥好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实现监管服务全覆盖。创新问题发现机制,建立健全暗查暗访和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对问题要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及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行为,及时公布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形成查处一件、警示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