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应对预案,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防范,提高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并特别强调,“当前,一些地方遇到严重干旱,要切实做好抗旱工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着眼于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作出的科学部署,为各地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行动指南。
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基层民生。他明确提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反复强调“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总书记的谆谆叮咛,体现出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深远谋划。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另外,由于降雨带呈现北移态势,阶段性“北涝南旱”的风险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发出预警,未来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会变得越来越频发,灾害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会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一些传统防灾减灾思路,多些“两手”准备。比如,以前南方主要防涝,而现在在做好防涝的同时,还要把抗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次次教训表明,极端天气给统筹发展与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部门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或显著的影响,尤其在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民生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受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等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质、自然禀赋等层面的复杂危害更加严峻。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薄弱,导致在灾害来临时,不少农村地区往往缺少应对之力、应对之策。眼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做好防灾减灾救灾预案,克服薄弱环节,尽快补齐短板,解决突出问题,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预警监测是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各级农业农村、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要密切沟通会商,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预警应急体系,提高预报精度,及时掌握汛情、旱情,第一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农村应急广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广覆盖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切实提高村级层面的应急救援和减灾能力。例如,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救灾意识和能力等。据悉,在湖北有些地区,村民们努力克服人手不足、经费不足、业务不熟等问题,成立村级的义务消防队,为解决村镇火灾问题迈出了有益的探索步伐。其经验值得借鉴。
每一次灾害都是一次特殊教育。只有在灾害中不断学习,多些“两手”准备、统筹之策,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会与自然相处,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